[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看完影片,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家长给女儿建议择婿的标准是道德和人才,确实,现实中,现在的女性越来越独立,男性越来越柔弱,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有道义的越来越少,也是造成剩女的一大原因,这也是时代的影响,希望以后教科书影视作品多宣传男性刚烈担当一面的形象,生活中很多男性不仅不懂养家糊口还在外面拈花惹草,这样的案例让很多未婚的女性恐婚,在以金钱为一切衡量标准的时代,医生不再是救死扶伤大医精诚,教师不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写照,婚姻不再是爱情的结晶,这个社会越来越陷入恶性循环的危机时代,放眼望去,癌症肿瘤遍地开花,瘟疫肆虐,这就是人类道德沦丧结出的果实,中医讲天人合一,人发出的念都能影响天地。因此,择婿的标准只要是有德行孝顺父母的男孩就一定不会太离谱,女孩也不会受委屈,下一代也会思想健康孝顺父母不会乱了纲常
作为一部观察式的纪录片,《“炼”爱》里的拍摄对象与观众之间基本没有距离——被拍摄者好似就坐在观众的对面,向观众讲述她们的情感困惑。这种效果,得益于尽量不显露摄影机在场痕迹的拍摄手法,以及自然流畅的剪辑节奏。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与陌生人坐一起,欢快又放肆地笑出声,已经说明了此点:观众觉得银幕上的人很亲近。某处高潮段落,现场甚至有女孩激动地喊出“男的不行”,她怕是已经完全入戏。“入戏”正是董雪莹上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标题),记录一群青年演员在文革表演培训期间集体入戏的现象。这一次,施展“摄魂”之术的人换成了董雪莹,她将观众拖进大龄剩女的情感世界。
《“炼”爱》记录了五位有着不同家室背景、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与性格的女性,她们有着相似的苦恼:想结婚(或恋爱),却找不到对象。在当代中国,剩女已非像过去那般是一种罕见而难以启齿的现象,如今已是常态。如何将这种大众熟知的社会现状拍出新意,打破固化的思维观念?是摆在导演面前的难题。董雪莹做得很好,她选择了五位有话题性的人物,不同人物有各自的故事,而且都具有代表性。
于是我们看到,把Uber中国做大做强的事业型女性,面对年龄越来越大的困扰,也得选择到美国提前冻卵;从山东农村来到首都工作的基督徒女孩,努力上进,对感情怀着纯真向往,时常被相亲对象的言辞激怒;被骗生娃的前五线女演员,靠着直播风口努力还债,她也想找个新对象,填补孩子缺失的父爱;自认开放的朋克女孩,在交友网站上认识了心仪的男性,也不得不为对方的花心吃醋;还有那位喜欢Hello Kitty的大龄剩女,更像被宠爱长大的公主,单纯率直。五位女性无一例外展现出纯真的一面,对爱情与婚姻怀保持美好的想象,这也许是导演为影片注入的私心。
回到那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优秀的女性找不到对象呢?这或许并非导演想回答的问题,但我们着实可以根据纪录片提供的素材尝试回答一下。男性的问题,还是女性自己的缘由?仅从纪录片里五位女性条件来看,都不差,有几个甚至称得上优越,找一位恋爱对象或结婚对象其实不难。那么她们甘愿单着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吧,比如对爱情还有美好的向往,要求高,不愿将就。正像那句老话说的,“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她们就是那群徘徊在城外的人,一面望着城里的美好,一面又怀疑这种好只是幻觉。
纪录片总要给观众带去新的东西,不然我们就不需要这种类型的影像作品了。《“炼”爱》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情感上的困惑,它不是以一种博人眼球的犀利视角批判当今社会婚姻商品化的现象,它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把单身女性介绍给我们,让我们知道她们的真实想法,以及她们在感情生活中面临的真实困境。这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本该具有的样子了,导演虽然没有在作品里表达任何观点,但对于女性,我们有了更多深入的理解。站在她们的立场和角度,我们有一种切身的感同身受之感。
你会觉得,五位拍摄对象如此让人感到亲近,甚至忘记了我们认识她们才刚不久。仅仅花了九十分钟(而且是在一种舒服、愉悦的状态下),我们对她们已经有了足够了解,足够到好像已经算得上朋友。倘使在大街上偶然碰见,我想打招呼或上前攀谈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这说明了什么?观众真正走进了她们的世界,就像那位激动喊出“男人不行”的女孩那样,我们也想大声跟她们说一句;你们很优秀,是男人不行,宁缺毋滥。
我还想说的是,《“炼”爱》也是一部侯麦式的电影。侯麦电影的鲜明特征在于,角色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尤其发生在对话时,观念的碰撞、思想的辩论发生了。《“炼”爱》同样如此,几位拍摄对象能毫不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观,或许在观众看来,她们的想法是单纯的、带着幻想色彩,但对她们自己来说,她们绝对真诚。往往在与他人对话时,双方就某个话题交锋,金句迭出,趣味盎然,让人开怀一笑。这是我们喜欢她们的原因。
上影节看完《“炼”爱》,主创上台分享,果然不出所料,从投资人、制片人到导演都是女性。这是一部女性为女性发声的电影。
纪录片《“炼”爱》记录了几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是单身,且都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爱情到底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定义,但总的说来,恋爱是一个需要对手的行为。于是追寻爱情,最终都具像化到追寻爱人,再世俗化为追寻婚姻。
而爱情与世俗又根本势同水火。
这其实也就是《“炼”爱》中人的为难之处(也是我们很多人生活中的为难之处)——父母催逼的是结婚生子,对手要的是居家过日子,而自己向往的是爱情。
电影的样本很丰富,几个女生的故事都各自精彩。我承认作为观众,对于其中的人物也并不都喜欢。导演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客观呈现,但又都有主观体察。
几个女性仿佛又能拼凑成一个女人不同的阶段。那个农村女孩一直遇不到爱情可能就一不小心变成城里的Kitty;受过情伤,就成为月月;遇到骗婚,可能就是带着女儿的小演员;如果一直努力事业,就成为冻卵的高管……
如果说《“炼”爱》的几个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能够如此把人物讲好,就是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成功。
电影中的每一对父母也都和我们现实中的父母一样,善良、自私又矛盾。一方面,他们也知道“现在的男生不像以前了,好像已经没有人会爱一个人要死要活,已经没有男生会追求女生。”另一方面,“你一切都好,没有一个伴,始终都不圆满。”他们会去公园帮你相亲,甚至张罗人给你介绍。那些拿着小本本上门的媒人我在老家也见过,他们真的有那样一本本子,记载着所有家乡单身男女的资料。爱情你是急不来的,但是成家、生子都是和挣钱一样需要着急的事情。
《“炼”爱》虽然侧重描写几个女性生活,但是男性的出场真的都是生花的妙笔(此处请自行体会)。不经意的对比也就这样出现了:农村女孩的哥哥离婚后带着孩子,和女儿出现在电影中,主要是陪她玩耍,就已经是一个好爸爸。而那个小演员单亲妈妈抚养女儿真的太难了,女儿生病要医院家中两头跑,不能停下直播挣钱,也不能不去陪女儿。就这样,可能还是会被身边人诟病不是一个好母亲。
女人终因性别属性而身心承受巨大苦痛。
全片中大概只有月月那个美丽的小姨活得最潇洒,一把年纪了在美国仍被帅哥搭讪。而说到底,因为她已经完成了生育和抚养,终于可以漂亮做自己。但时间也已倏忽过去。
我们不能要求女人老了才能真正做自己。
《“炼”爱》选取的是几个人物,几段生活。精准呈现,然而不给答案。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试题,也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如果硬要追问,那就如《包法利夫人》的结尾:“这是命运的错”。
最近,身边好些女性朋友在探讨《包法利夫人》,因为包法利夫人短暂的一生也代表了女性几个重要的维度,对待爱情的,对待婚姻的,对待生活的。
我的这些女性朋友,她们也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是不管是二十多岁,还是三十多岁,聚到一起还是会聊包法利夫人,聊安娜·卡列尼娜,聊《“炼”爱》……仍旧会聊文学与爱情。
她们永远心怀憧憬,永远向往美好,永远努力生活,永远不曾妥协……她们有疑惑有遗憾有不解,也会悲伤会失望会沮丧,但她们仍旧生机勃勃闪闪发光。
她们就像爱情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本片中的五位女主角是完全不同的五类人:严于律己、仍期待爱情、向往婚姻的真诚单纯的女孩儿,生活和精神世界丰富开阔最后选择冻卵的精英女神、家庭合睦幸福、幻想爱情、喜欢帅哥的“公主”,还有美丽坚韧的单亲妈妈……他们都不同程度上困于恋爱、婚姻和生育,未婚者和离异者被世俗定义为“失败者”,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非常真实的是,她们内心也有焦虑、迷茫和怀疑,从他们身上好像看到了几年之后的我的影子。要怎样克服这些障碍、坚定信念,排除一些消极的情绪,好像只有去干更多喜欢的、有趣的事情,像Maggie一样。
每次看到单亲妈妈那一part,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女孩儿,她们啥也不说,咱就要流泪。难道妈妈天生就更有责任感、更爱自己的孩子吗?从她身上又看到了我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她们也是从小女孩儿走过来的,怎么会这么强大!结尾,李桃开着车唱着:“这道路车水马龙,谁能和我相拥……alone……”北京的道路、高楼、城市俯瞰画面紧接着跳了出来,伴随着忧伤的音乐,压迫和失落感一股脑袭来,最后又剩下些什么情绪呢?关上电脑,擦干眼泪,点击播放《一个人的北京》,生活继续稳步地向前。
P.S.看完依然,或者说更加排斥相亲!
没想到是纪录片,没想到无聊至极的我会看完还觉得挺有意思。回过头看看家里那位感觉需要珍惜他。5个女生,最真实的当然是单亲妈妈了,她是真实的,她是勇敢的,有爱的,她比另外4位更跨出了一步,虽然这一步是另外4位女生都害怕的那一步。接着我较喜欢的是去冻卵的女生,她理智,她走一步是一步,不浪费自己,不让自己在男人身上浪费情绪,但对未来,也并没有寄予男人什么太多厚望。不如寄予自己可以为未来或者人类做出更多贡献的厚望。其余3个女生就差不多了,农村女孩的自傲、音乐女孩的莫名其妙、kitty 女孩的公主梦,我是男人一个都不喜欢,哈哈哈,我是女人也不喜欢。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结“剩女”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从小父母对她们有很大的培养付出,她们得到了家人太多的爱,因此对男人的爱要求更多,普通的爱,家人的爱是不够的,必须是王子的爱,天上的爱。其次条件较好,长相都优于普通人,经济上要不是家里条件好,要不就是自己有能力挣钱,因此导致她们挑男人就眼光高了。
话先说在前面,董导的《“炼”爱》十一月就要上院线了,真的蛮推荐的!
首先就是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性很明显,虽然围绕着五位女性的相亲寻爱所进行的探讨有着一些无法避免的痛点在,但有些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片中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却带来了全场不分性别的笑声与掌声。(真的贼搞笑hhhhhh)
然后就是影片的整体氛围,一个非常普遍且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极易被极端化的主题,且是在导演本人的立足点也是身在其中而不是完全的旁观者的情况下,呈现出了一种很宝贵的克制,你会感受到当代各个阶层的女性会遇到的难处,但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实是一个跨越性别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氛围下,观影过程中一位女观众高喊了一声“男人不行”,也不会点燃任何的对立情绪,银幕中的那些天真与困惑,可能是每一位观众或多或少都体会过的。
有一点感受和沙老师正好相反,影片结尾逐渐拉远的车水马龙,不是所谓的明朗,正好相反,这个高速建设中的现代城市恰恰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和片中老一辈夫妻所表现出的观念一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无解的问题只会愈发朝一个未知的,令人感到迷茫的方向走去,社会背景在这个探讨中其实很隐蔽的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
不沉重,却也充满了思考空间,《“炼”爱》不是仅仅关乎于五个个体,它的的确确以小见大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切面,提供了一个视角去观察这个切面特定区域的纹理,果然不负期待。
这是关于五位女性等候爱情的故事。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导演选择的这五位小姐姐,第一位叫周红梅,是普通家庭出生的人大高材生,目前是一名白领。第二位是职场女精英,谈婧。第三位是看起来外放的朋克女,杜友月。第四位是Kitty粉、大公主,董家琪,第五位是极力坚强的美女妈妈,李桃。这五位小姐姐极具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当前大多数单身女性的主要特征。当然这种特征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好几位小姐姐的影子。
“怎么就把自己剩下了呢?”
这是董家琪小姐姐在参加完一拨拨相亲,做完一遍遍自我介绍后的感叹。她说,“如今见的人一拨不如一拨,我怎么就把自己剩下了呢?”是啊,怎么就剩下呢?从纪录片里看这五位小姐姐都各具闪光点,到底是什么原因,就剩下了呢?
消失的男性
在纪录片的开头,有个老大爷说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里90%都是女生。一转镜头,在北京周红梅小姐姐参加的相亲会上,主办方说北京男生太少了,费了老大功夫才找到场上这些男士。我看完觉得很震惊,平时听惯了我们这种小城市没什么优质男青年,得去大城市看看,有能力的男生都去大城市闯了。怎么现如今大城市也没男生?那么男生都去哪了?虽然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男女比例是2:1.6,但是适婚年龄段的比例,再加上地域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具体的男女分配比例。
当然男女比例这是一个前置条件,因为并不是说有两男两女就一定能凑成2对,大家心目中还是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还有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工作之后的交往圈确实太窄了,这两男两女不一定能够遇到对方。
虚高的条件
很多小姐妹肯定都听家里亲戚讲过“不要眼光别太高”,可是为什么不能高,在没有爱情冲昏头脑的情况下,这种关系的起源实质上不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商业谈判嘛,当然得优先找条件合适的。我认为下限就是董家琪小姐姐他爸爸讲的,找一个条件跟你差不多的人。条件其实是缺乏感性时纯理性的产物,简单的说,也就是不喜欢的借口。
事实上,这几位小姐姐真的有明确的条件嘛?也许她们并说不出来自己要什么。她们对爱情抱有最纯真的期待,期待着“终有一天,我的意中人终会脚踏七彩祥云,然后坚定的跟我说你就是我的老婆”。大家对爱情都怀有命中注定的向往,相信有缘终会相遇。可是这个缘真的存在嘛?有多少缘是事后我们人为加工后的定义。
这世界变了
有点难过,因为发现——原来爱情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我们女生大多数习惯于等待,但是如今世界变了。谈婧小姐姐的朋友提到,“现在男生已经不追女生了”,然而大多数女生的观点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在继续着等待的传统。所以,真的姐妹们,遇到中意的一定不要含蓄。不要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也找不到可以主动的人,那可就晚啦!
敢于面对真实想法
李桃真的不需要吗?她在医院独自抹泪的样子真的让人心疼。六一儿童节,她说要找一个男性来陪女儿,可就像李桃妈妈指出的,你真的是找个人陪女儿,还是想找人陪自己。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想法,不要给自己圈上一堵墙。人大小姐姐的朋友说,你不是想成为独立女性嘛?为什么还要找个人依靠?小姐姐说到最后都奔溃了。哎,说真的,我当时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小姐姐应该是在对方男色中丧失了理性,卸掉了外壳,冲动了。依靠不是依附,依靠可以是相互的,我们需要的是并驾齐驱,共同前进的伙伴。
总之,需要就是需要,喜欢就是喜欢,千万不要连自己都骗。
需要一点点的勇气
谈婧朋友在分析她为什么还没结婚时,说到是因为小姐姐过于理性。是理性的错吗?就我浅薄的理解,在爱情里,感性与理性并不是对立面,它们应该是始终存在于全过程中,并且处于不断在切换的状态。但是这位朋友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同意的。恋爱叫fall in love,对于我来说最缺乏的就是一头扎进去,或者放任自己掉入爱情的那种失重感。我们过分强调预想结果的完美,所以迟迟难以走进一段关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结果看得越重,也就越难迈出第一步。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转变观念,给自己一点点勇气,尝试着在过程中切实去体会,再判断。
无法回避的生理年龄,那就去主动破解
董家琪小姐姐的朋友说,随着时间的推延,年龄就越发尴尬。因为它会跟生育联系在一起,结婚也就面临着生育的问题。确实,时间是自顾流逝的,生理可以延缓但终将衰老。对于这个问题,谈婧小姐姐说她之前也有过焦虑,28岁时着急想要把自己嫁出去,可后来发现其实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同谈婧朋友所说,工作会有回报,而男人却像刮彩票,结果是未知的,工作才是最有投资价值的。最终谈婧小姐姐回归自己的步调,继续投身于工作,同时选择赴美国“冻卵”,去破解生理时间的困境。
纪录片片尾,导演将镜头越拉越大,最后定格整个城市密布的建筑,让人不经心生一丝苍凉。叹口气,想起杨坤的《空城》。咱就是说,怎么就这么难。虽然有点难过,但也越加发现爱情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就让咱们共同修炼,尽力去享受爱情吧!
祝愿各位早日脱单,觅得良人!
这种多主角交叉剪辑式的人物纪录片,也许都需要“人生七年”级别的持续捕捉才会爆发真实能量,林鑫导演近乎同题材的《单身女人》集中在单个城市去研究此话题,威力更大一些。
群像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蛮不错了,不评判是最基本的要求,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未婚女性并置,天然就形成了观点的碰撞。抓到了几处男女争辩的妙笔,后半段还有一些顺滑的过渡,借议题或是画面完成人物的切换,看得出打捞素材下了功夫。不过看CNEX的片子从来不能期待太多,他们永远不乏议题,但追求情节化的剪辑思路、面向大众的制作诉求,似乎都在阻止电影向更深处挖掘。婚恋问题自然是无解的,可片子最后松散的收尾,进而造成情绪的悬置,更像是创作层面的捉襟见肘。
7分不能再多,怎么说呢,期待满满,失望而归,每条线都浅浅,隔靴搔痒,表达散漫、拖拉,失焦,优点也就剩下贵在真实了——然而这是个纪录片。都不如伪纪录片风格的《珍珠》,承认焦虑但不着眼于焦虑,生活于世俗但不屈服于世俗。20220319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1.山东女生身上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村镇和都市、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所以在山东老家,她是新潮和现实物质的化身,回到北京,她又变成了保守理想的符号。2.不管这些女性对婚姻是不是还存在渴求,很开心的体验是她们没有停止自己给自己提供乐趣,自己为向上在探索。3.冻卵也好痛苦,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育方式和过程,生育相关环节都避免不了痛苦。4.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力量还是不一样的、动人的。单身妈妈有一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会很容易联想到见过的一些女性。不存在为母则刚,她们不管看起来是菟丝花、牡丹或藤草,当生活推到某个不幸的境地,她们实际上拥有藤草一样的生命力和韧性,去撑起自己或者家庭向前走。莫名其妙想到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女人。5.观影体验是非贬义的,男人一说话,观众就发笑。
大概看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以上帝视角在看这几位女性的生活挣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也许这是大多数中国女性所经历的,我们个别解放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只是没被我们看到。溢满屏幕的焦虑。
红梅爸爸:“两个失败的人还吵吵啥啊”电影院爆发出了最大的笑声。
很适合情侣去看,看完可以从很多方面吵很多场架
#siff2021# 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灵动,虽然有一些让人拳头听硬的观念,但至少所有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也因此是会让人共情的,即便你可能根本不赞同她们/他们的观点。而且女性导演的那种对于人物的关怀,是能从镜头里感觉到的,不至于冷冰冰。就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五个对象或许是有点多了,时长还是有点没撑起来,导致所有的记录都是很碎片式的情节,缺了点流畅的连贯感,但还是挺有可看性的,三星半。
从零关注到超出预期,一部纪录片居然能让全场爆笑不下10次。符合当下女性语境,展开社会多方视角,5个主角都性格鲜明有记忆点,她们的情感和故事就是你我的生活和经历,女人就应该很绽放。“我自己一个人已经很有趣了,没必要再多一人” 英文片名Hard Love耐人寻味。24th SIFF第一部。
大齡女青年們的相親故事紀實,題材乍一看挺沈重,卻被拍得相當輕盈,記不清多少次笑出聲來。電影輕盈又不停止思考,說的是相親又不只是相親,更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有人感性,有人理性,有人現實,有人理想,世界上值得開心煩惱的事情那麼多,婚姻算老幾呢?女人們,開心點,男人不值得。#SIFF2021#
样本还是集中在上层女性,底层女性的故事是难以采访是吗?遗憾。
纪录片本身可能并无意去划分阶层代表,但单身浪潮的核心可能并不是两性的信任问题,而是对于这个日益固化体系的自然反应。因为太过恐惧因婚跌落,反倒不如自己待着安全,而试图以此跃升的机会也同时消失殆尽,还是因为上蹿下跳成本太过高昂啊。里面的单身母亲则不巧成为这个悖论的佐证。
相亲角90%都是女性在征婚,可见年龄带来的婚嫁焦虑首先是女性。长辈们说现在的男孩子都不追女孩了,也没有长情了,不像以前爱的死去活来非她不娶了。有个被采访者的阿姨说在美国我都快六十岁了也有年轻小伙子上来跟我搭讪表白,中国人就是对年龄观念特别重,阶层观念也特别重,家长们东奔西走操碎心,但子女也没有心仪之人。哎,作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异性动过心了,我觉得生命中有太多比爱情和婚姻重要的东西,但是生在了这个国度,永远无法度过这一劫。【bilibili】
最搞笑的就是放映结束后一个当猎头的大哥爹味十足的指点每个女性的未来。戏里戏外完美的契合,电影里已经有爹妈了,外边就别再当爹了。
女人多可爱啊 被伤害过的 被宠爱着的 被质疑的 被敷衍的 都在奋斗 都在成长 都心怀梦想 憧憬着美好的爱情与未来 现在的男人看不到她们 听不懂她们 更配不上她们 对不起 男的不行 是我吼的
对婚育率逐年递减问题的五份样本观察。其实我看到的更多是阶层问题,五个看似都是大城市里30岁左右的独立女性,但导致她们始终不恋爱、不结婚的原因却并不相同。有的是快乐富婆,有的是北京土著,有的是文艺玩咖,有的是经历过、破灭过的单身靓妈。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山东农村出来到北京工作的姑娘,对另一半的物质、精神要求都非常高(要求男方物质条件要比自己强,片中未表现她要找同一信仰的人)纪录片选题很有社交话题度,贴合当下,但素材比较偏跟拍采访,被拍摄者配合感较强。作者意图是有的,几处镜头衔接有小设计,但最后草草收尾,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态度倾向。
#SIFF03# 非常非常真实,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当代男性女性真实写照。红梅和他哥的battle太精彩了,台词绝对写不出来的程度,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再加上红梅她爸的点睛一句,一发入魂!!
关注点没问题,但是表达都挺浅的,算是个完整的产品,在纪录片宇宙里,只能是个合格的专题片。
11届北影节 三里屯美嘉 922 一男性一边心虚的咳嗽一边在给小姐姐洗脑说让女人对男人出轨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后排有人喊了一句“男人不行!”全场鼓掌,今日最佳~
IDF的确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啊,状况不断简直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片子放到一半才发现没有字幕,接着换了有字幕的版本。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映后了,导演直接对一个观众发飙了,那个观众只是觉得片子没有触动他罢了,也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批评电影不够好,导演居然说在这个场合不想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更夸张的是,后来导演竟然问那个观众哪儿的,叫什么名字,难不成还要约架?导演让那个观众离开,人家离开了又要让人家回来接着跟她怼,可以看出导演心态彻底崩了,最后竟小声说了一句傻b。客观来说,电影拍得蛮有趣,但是有一两个人物看过之后就没什么印象了,而且有些段落也过于日常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