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名侦探俱乐部

    名侦探俱乐部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2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3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4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5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6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6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7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8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9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芒果TV2017开年重磅自制综艺,《名侦探俱乐部》案件还原+明星幕后记录。

     长篇影评

     1 ) 马修.麦康纳——从花瓶到英雄的华丽转型

    初识马修.麦康纳是通过一部叫《杀手乔》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臭流氓,也正是这个流氓让我看见了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男人。麦康纳的演艺生涯开始于九十年代,和很多演员不同,他最初是因为生活上的窘迫才放弃了自己成为律师的梦想走上了演艺生涯。在他早期的电影中,似乎没有太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在《德州电锯杀人狂4》中和蕾妮.泽尔维格的对手戏并没有让他得到太多的赞誉,而这部电影被后来崛起的《电锯惊魂》系列逐渐取代。《德州电锯杀人狂4》是一部重拍片,影片本身的质量可以说是粗制滥造,但是这部电影在麦康纳的整个演艺生涯中确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让马修.麦康纳成为荧幕万人迷的两部电影是《小镇疑云》和《杀戮时刻》,在《杀戮时刻》麦康纳扮演了一位年轻的律师,这也弥补了自己曾经想成为而没有成为律师的遗憾。

    在麦康纳早期的电影中,他给我的感觉就是神经质,总有一种无拘无束的随性和自信之感,这样的男人自然是镁光灯下的宠儿。如果不是今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可能会忽略这个男人更久。说实话,《杀手乔》看完之后,我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有些反感,整个剧情的设置带着邪恶和猥亵的感觉,尤其是麦康纳和朱诺·坦普尔在影片中的关系让人不适应,这也导致我对麦康纳的印象不佳,但是对他的演技却在心里进行了肯定。我喜欢镜头中的流氓,因为他们的身上的邪恶总是带着一些戏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格上更加饱满,容易让人记住,而且这样的流氓角色总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最近几日,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麦康纳早期的作品,他最肤浅的表演应该是在2005年至2011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作品总是带着邪气的浪子形象,角色缺乏深度和广度,就电影来说大多是都市浪漫喜剧之流。这类电影不是说不好,只是让麦康纳在演技上大打了折扣,或许每个演员都有这么一段时间,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剧本的选择上比较盲目等等。

    2011年,《林肯律师》的出现,麦康纳让影迷看见了厚积而薄发的沉淀,在阔别了荧幕两年之久,这部电影无疑成为麦康纳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泰晤士报》在形容马修·麦康纳在《林肯律师》中的表演时说道:“混在浪漫喜剧片世界里碌碌无为多年之后,麦康纳终于找到了他的‘救赎’。”该片根据迈克尔·康纳利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在麦康纳过去的电影中,很少有符合荧幕形象和深度的角色,在本片中,麦康纳塑造的律师立体感十足,也成为影片中最大的亮点。

    《污泥》的出现,让我对麦康纳有了更多的了解,整部电影的感觉和他童年时候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导演杰夫·尼克尔斯在发布会上毫不夸张的说“马修·麦康纳应该就是那个男人,这个故事我为他而写。”在影片中,麦康纳扮演了一位叫做“mud”的逃犯,他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个性,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麦康纳在明星,诗人和浪子之间游刃有余的转变。

    从《林肯律师》中的正直,睿智到《杀手乔》中的邪气,猥琐,麦康纳后来的电影似乎一直在属于自己的定位,每一个角色都极尽爆发力和亮点,每一次的出现都堪称惊艳,然而最使人难忘的应该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看这部电影以前,我大致看了下剧情介绍,对改编自真实的电影我一直不太喜欢,总是觉得电影在对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进行影视化处理的时候总是会失真,难以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效果。对《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映像依然如此,后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对整部电影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尤其是男主马修.麦康纳和男配杰瑞德·莱托的表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马修麦康纳的演艺生涯一样经历过诸多的磨难,电影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整部影片的话题主要是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编剧之一梅利莎·华莱克(Melisa Wallack)大约在 20 年前就开始在好莱坞寻找拍摄机会,布拉德皮特和瑞恩高斯林也是“伍德鲁夫先生”的候选人,但是最终依然不了了之。因为题材的问题,剧本前后被拒绝了137次,直到马修麦康纳为剧本争取到了六百万美元的投资之后,该部电影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电影从拍摄到杀青总共不过一个月的拍摄周期,而麦康纳为了这个角色却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来减重,当他以一副瘦骨嶙峋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彻头彻尾的颠覆,无疑让“伍德鲁夫先生”活了起来。麦康纳事后说:“伍德鲁夫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既是流氓,又是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能打动人心。我认为从这个人的角度处理艾滋病题材是很好的方式,其他相同题材的影片往往没有这种情绪。更不用说它包含的深刻意义——它不是一部主旋律的说教电影,因此它的意义更丰富。”

    “你越是长大,他们就会强加给你越多的规矩。但你一定要努力生活,兄弟,努力生活。”这是《年少轻狂》中的台词,也是麦康纳最真实的写照。经历过人生低谷的他,现在更懂得如何来运用自身的魅力,曾经的花瓶现在也已经成为奥斯卡影帝,他用自己的实力对那些怀疑他演技和人生的人进行有力的反击。

     2 ) 77磅,25天,单镜头手持拍摄的震撼之作

            在IMDB里的Trivia中得到此片的几个有趣的事实:
    77磅:片中饰演Ron Woodroof的Matthew McConaughey为了演好染上艾滋的Ron,减掉了47磅。同样,Rayon的饰演者,刚从乐队5年的巡回演出回来的Jared Leto减掉了30磅。

    25天:这部片子由于前期融资仓促,预算紧张,没有进行完整的拍摄前准备,整个拍摄过程只用了25天。而男二号Leto由于工作档期关系更只是用了23天便完成了拍摄。

    由于本片的融资困难,预算紧缺,拍摄期间全程使用单镜头手持拍摄,并且没有任何补光工具辅助。
            这三个数据很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这样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两位演员以及整个摄制组的努力,使这一段美国80年代末艾滋病猖獗但又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期的艾滋病人抗争史近乎无瑕地放到了我们的眼前。

            与McConaughey许多之前风度翩翩的表演不同,他这次饰演一个黄赌毒皆染的德州流氓电工,输掉比赛后带着赌款逃跑,即使到了医院也不忘多打量两眼女主Eve。当然,如果没有Ron身上骑牛士的反叛,挑战的基因,也就没有后来他的整个抗争。
            Leto则是把在戏中是一个“既生我何生蛋”的典型美国同性恋者Rayon演得入型入格。
            
            故事的发展主要建基于三大矛盾或者说线索:Ron个人对于自己的疾病的接受并积极治疗;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同性恋的歧视与偏见,Ron一开始也是如此;Ron和Eve对于药物的抗争。
            
            两人的杰出表演让观众完全代入到了影片当中里去,内心戏可以说是贯穿其中,在医生告知Ron患有HIV并只剩下30天时间时,他从开始的不耐烦到不相信,到Eve告知他结果无误时,他不吭声,没有对白,然而让观众们看到的是他脑海中的一片空白,眼里泛红光,等到他终于反应过来时,只能无助地反问医生到:”30日?“。Ron先是去到崩溃的边缘(回家继续get high)到认清事实,努力抗争。
            Rayon作为艾滋病患者在生命最后的恐惧,绝望,无助和同性恋者对于爱和自由的渴望这些内在情绪都是表露无遗。Leto在戏中同性恋的形象真的让观众们难以忘怀,在阔别影坛多年之后再次有这样的表演确实是难能可贵。个人觉得亮点是Rayon在Ron强行要他朋友和他握手之后的甜甜小白兔look,这里昭示着Rayon对Ron态度的转变。当然,Rayon与父亲见面要钱和他最后生命尽头等等桥段也让观众感受到很强的代入感。
            
            77磅,25天,单镜头手持拍摄。
            影片到目前为止除了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之外,还在全球获得了大大小小41个奖项和28项提名。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在3月2号晚的颁奖台上看到最佳影片,男主男配这三个奖项能够颁给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3 ) Jared Leto——六年离别 破茧成蝶

        Leto!!!!!奥斯卡最佳男配!!!!Yeah!!!!!TAT虽然完全是众望所归╮(╯▽╰)╭

       攒了一堆颁奖季参赛片没看,现在一部一部地补上来。这部《达拉斯》应该算是为了演员先看的,因为最近的表演类奖项几乎都被这二位包揽了。特别是Jared Leto,带着30 seconds to mars在音乐圈混迹,几乎已经淡出了电影圈,却因为这个独特的角色重回观众视野。对于不了解Jared电影事业的歌迷来说,会以为这是他演的第一部电影,而对于经常在独立电影里看到他的观众来说,会以为30 seconds to mars只是一支演员一时兴起闹着玩的乐队,毕竟连小萝卜头大叔都出过一张叫《The Futurist》的专辑,斯嘉丽·约翰逊操着公鸭嗓还想和Tom Waits大叔的破锣嗓一决高下对吧(没有贬义╮(╯▽╰)╭)~~正是这样吊诡的身份才让Jared更加难以被人定义。

        于是周日晚上没事干,看完了《达拉斯》然后就翻译了这篇Variety最近刊登的对Jared的人物特写专稿。少翻了一段,而且有些注解和吐槽都加在了括号里。没有采用直译,很多地方我自己也做了加工处理。这篇也算是奥斯卡颁奖前的预热吧。

    =============================================

       Jared Leto——六年离别 破茧成蝶

       原文:《综艺》杂志(Variety)2014年1月15日刊

       作者:Jenelle Riley(Associate Editor, Features)

       编译:穆迪

        杰拉德•莱托洛杉矶家中的卧室里摆着一口棺木。更奇怪的是,他自己似乎也忘了这东西是从哪弄到手的。“我想应该是从《无姓之人》(2007年由其主演的Sci-fi电影)片场拿走的吧,好吧其实我也不太记得了。”

        这张“棺木之桌”上摆满了几百本书,从经典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到史蒂芬•金的惊悚小说,应有尽有。

        莱托不仅对书籍有着不拘一格的品味,同时他家中还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独特艺术品(包括一座受电影《发条橙》启发创作的当代雕塑),这些收藏也正说明:他们的主人并不太容易被定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演马修•麦康纳在第一次见到莱托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事实:“我觉得我遇上了一个‘行为艺术家’(or表演艺术家),你不能把他简单定义为一个演员或者是歌手,他就是一个表演者,不管他表演的是现实还是虚幻,或者是一场摇滚Live。而且他很有想法,也很努力,并且能很快融入电影的情境当中。”

        到2013年为止,莱托已经6年没有登上过大银幕了。当然,在这6年间,这位现年42岁的艺术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他的乐队“30秒去火星”(30 Seconds to Mars)上。
       
        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以来,莱托饰演的Rayon已经为他赢得了无数叫好声。这是一个最后死于艾滋病的异装癖同性恋角色,莱托为了饰演Rayon甚至将体重骤减到了114磅(约52公斤),但这次表演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外貌和体型的变化。

        Rayon是一个女性化的、极具挑逗性和热情的角色,他并不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恐惧和Ron Woodruff(麦康纳饰演的主人公,Rayon的工作伙伴)面对面对峙,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Ron的尊重。莱托演出了一个被困在男性躯体中的女性的灵魂,特别是当你看到电影中Rayon脱去女装换上西服向他的父亲求助的那场戏时,包裹在那件西服之下的莱托的身体表现出了极强烈的违和与不安。

       这个角色最近又为他赢得了一座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杯(up to date:近期公布的美国演员工会奖,又一座最佳男配角奖杯),在这个颁奖季里,他已经赢得了一打各式各样的奖杯。

       然而,在金球奖提名揭晓前一周,莱托都不敢预期自己有获奖的机会,“哦,今年我真的是匹黑马。除非迫不得已,他们可从来不会向我抛出橄榄枝”,他笑着说,虽然这并不完全是在开玩笑:“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甚至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只是个局外人。”所以尽管他最终赢得了金球奖,在后台采访的时候他还是很谦逊地说:“Well,显然我根本就没有准备获奖感言。”

        在16日揭晓的奥斯卡提名中,莱托不出意外地位列最佳男配角名单中。各方舆论也都普遍看好莱托。但是对莱托个人而言,这些成绩最终证明他的电影和观众产生了共鸣。“我之前参演了很多小成本电影,它们有时候对观众并不是太奏效。但是当这些小成本发挥出能量的时候,这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在电影工业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莱托当然知道拍不拍得出好电影是怎么回事。莱托和他的哥哥Shannon(同时也是乐队30 Seconds to Mars的鼓手)由他们的艺术家妈妈Constance在路易斯安那州抚养长大。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成为电影人。但在1992年,他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辍学搬到了洛杉矶,“我当时很单纯地觉得,如果我能先当好演员,那之后肯定能得到当导演的机会。”回想起这段往事,他不禁失笑。

          对很多人来说,对莱托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1994年的美剧《我所谓的生活》里的坏男孩Jordan Catalano上,这部剧也开启了他作为演员的职业生涯。当然之后各种花边新闻也应声而来,包括他曾经和卡梅隆•迪亚茨、斯嘉丽•约翰逊的高调恋情。之后,在各种银幕佳作中他也贡献了一些难忘的瞬间,比如《美国精神病人》(酱油)、《梦之安魂曲》(主演),还有和大卫•芬奇合作的两部电影(《搏击俱乐部》(酱油)和《战栗空间》(酱油))、泰伦斯•马利克执导的《细细的红线》(酱油)等等;也有一些不太明智的选择,比如参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恶评如潮的《亚历山大大帝》(男配,大帝美丽的爱人¯﹃¯),当然还有一些很难找到观众的小成本电影,比如《第27章》(主演,holy shit胖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了好么),在这部电影里他为了饰演刺杀列侬的凶手大卫•查普曼一度增肥了60磅。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演一些独立小成本电影,但这些电影很容易让人心力憔悴。”莱托承认:“在饰演这些角色的时候你不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你将自己全情投入在里面,可是最后这些努力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容易让自己受到精神和内心的双重打击。”

          或许这份“心碎的感觉”也正是莱托在《无姓之人》(主演,且角色跨度极大,但剧本所限重点不在演员身上)之后息影的原因之一。在这部美丽而怪异的Sci-fi电影中,莱托几乎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演到了118岁。在这之后,莱托全情投入到了自己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中,不仅担任主唱,同时也负责除了鼓手之外的所有事务(因为鼓手是他哥,Jared几乎包办了乐曲编写、MV拍摄脚本,当然有时候自己还做导演、吉他、贝斯、键盘等等所有的编配任务……)。

        30 Seconds to Mars并不是那种演员一时兴起摆弄的业余队伍,在这短短几年间,乐队取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巨大成功,“这一点不仅让我自己很吃惊,而且也震惊了很多人”莱托坦言。在创作了一系列热门单曲之后(比如《Kings and Queens》、《This is War》),乐队至今唱片销量已超过1000万。对此,莱托表示:“我一边巡演一边制作新专辑,当然我同时还执导一些乐队的MV和广告片,我们从未预期过这些成功,这是你以前做梦不敢去想的事情,因为甚至连这些幻想你都觉得它未必是正确的。”

         但其实最终让莱托决定离开大银幕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活使然”。莱托解释道:“我之前和导演泰伦斯•马利克谈起过这件事,他可是一下子从电影圈消失了20年(注:泰伦斯1978年拍摄完《天堂之日》之后便移居法国,消失在银幕前20年之久,1998年以《细细的红线》回归,2011年《生命之树》虽获戛纳金棕榈,但拍摄手法引来各方争议,毁誉参半)。他对我说‘生命中这些事也就是这么自然发生的。’他不停地创作,但有一天他突然不想写了,就这样放下了笔,然后20年就这么过去了。”

         说到这里,莱托特别提到了他在CAA的经纪人Mick Sullivan和Jim Toth,他说:“他们耐心的等待就值得一座奖杯的嘉奖,即使连续6年赚不到一分钱,他们还是对我不离不弃,这在好莱坞就是一种信任的表现。”当然CAA还负责他乐队的唱片订购和演唱会事宜,“我想他们都非常高兴”,莱托补充道。

        莱托坚信,也正是这段银幕上的断裂期使他蜕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演员:“我想我应该离开一段时间,为了再度出现的时候有话可说。”当他第一次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时,就被Rayon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住了,“我对自己说‘就让我来演这部电影吧,顺便看看我是不是还残留着演员的因子。这是否又会成为一次滑铁卢呢?我是否还要经历一次心碎的体验呢?’这就像恋爱男女常说的那样:让我看看我是否还有再爱的能力。”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几乎是从10年前就开始筹划了,但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而且经历了导演和演员等等各种变动迟迟无法开拍,最终敲定了导演Jean-marc Vallee(《爱疯狂》、《年轻的维多利亚》)和主演麦康纳,Rayon的角色其实最初选定的演员是盖尔•加西亚•贝纳尔(o(╯□╰)o这太震惊了,但是也不出意料,参见《不良教育》),但他在开拍前不久宣布退出。而离开拍时间仅剩几周的时候,负责选角的Rich Delia忽然想到了莱托。

          “我们认为,虽然莱托这几年一直专注于音乐,但如果说谁想用一个角色来回归电影圈,那Rayon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角色,而莱托肯定能透过他怪异的装束看到这个角色内心真正的魅力和坚韧的品格。”

          就这样,导演Vallee通过Skype对莱托进行了试镜。当时莱托还和乐队在德国巡演途中,而莱托给了导演一个巨大的惊喜——当Vallee打开视频对话框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已经入戏了的Jared Leto,他穿着女人的衣服,画着浓妆,“我们就这样进行了将近半小时的对话。我以为他就打算在5分钟之内结束表演,但实际上,他当时就已经在我眼前创造了Rayon这个人物。”

      莱托回忆起这段试镜时说:“我记得当时我涂了口红,专门穿了一件粉色的毛衣,把领口拉低露出肩膀坐在电脑前,然后就看到了导演目瞪口呆的表情。”

       导演Vallee也承认当时确实惊呆了,“他当时那副神情甚至击中了我。他对我说‘哦,亲爱的Jean-Marc,我好爱你的声音和你的眼睛,你是那么有男人味儿’。”导演切断视频电话之后马上就给制片人和麦康纳打了电话,兴奋地宣布“我想我们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其实Rayon这个角色最初的设定更像是一个妖艳的变装皇后,但是莱托更倾向于把他理解成一个内心被生理性别困扰的角色。导演Vallee则说:“每次他出镜的时候,我都会说,好吧,天啊,你真是太性感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莱托第一次在电影拍摄启动后才开始接触剧本的作品,他承认在开拍之前他根本没有看到剧本。而且也并不像有些演员在获奖之后疯狂接片,莱托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淡定,他说:“我并不是那种积极主动的类型。”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莱托现在又不得不开始纠正歌迷们对他的错误认知了,“有些人以为《达拉斯》是我演的第一部电影,他们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音乐人去努力找到了一份演员的兼职工作。”o(╯□╰)o

        在未来的两年内,莱托将计划执导一部电影,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正在洽谈中,当问及他是否还会接着演戏时,莱托说“当然”,少许停顿之后,他补充道:“但它必须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汇集着天才的导演和演员,有着无可挑剔的剧本和出彩的角色,这都是参考的必要条件。当这些元素具备的时候,我想我肯定不会拒绝。”

        【完】

    =====================================================
    PS:关于乐队与跨界的5件事

    1.电影圈里热衷于“折腾”自己容貌和体型的演员不只有克里斯蒂安·贝尔,Leto有过之无不及→_→作死程度堪称“破相界”的安藤政信o(╯□╰)o近期做客《Ellen Show》的时候调侃当年增肥60磅主演的《第27章》大概也就27个人看过⊙▽⊙。

    2.快男华晨宇最初“震惊”评委改编的那首《The Kill》原唱就是Leto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这首歌也是乐队的热门单曲。

    3.乐队每一首单曲的MV都可以当成一段短片。《The Kill》的MV是向由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由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的致敬。单曲《From Yesterday》在中国横店拍摄,部分灵感来源于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新单曲《City of Angels》的MV长达11分钟,加入了各路大牌的采访纪实,其中包括莱托的好友付兰兰,还有侃爷,林赛罗汉,朱丽叶特·刘易斯等等。这首歌的不插电版本也被收录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原声带中。

    4.2013年,美国宇航局将30 Seconds To Mars乐队新专辑《LOVE LUST FAITH + DREAMS》的第一单曲《Up In The Air》发射进入了太空。

    5.去年的新专辑封面由英国饱受争议且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操刀设计。单曲《Up In the Air》MV中同样有其参与并融入相关风格符号。

     4 ) 无所谓的主旋律

    2010年夏天,我在一家医院实习。

         轮转到了检验科,每天坐在无菌箱前,用铁丝环在琼脂培养基上机械地接种样品。有时候一上午能连着画100个培养基,画完了手酸,想快点逃离那些叠成一座座小塔的培养基和数不清的细菌,通常以“老师,我帮您去门诊拿样本”为借口,溜出去玩一会,在往返门诊的路上看看蓝天白云。

         那天只有一瓶血样,外面包着送检者的信息和简单的调查问卷。我拿着那支深红色的试管,一路小跑地回检验科。上楼梯时,眼角瞟到了外面包着的那张纸,“送检目的”用黑色水性笔写着“STD”。我警觉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带手套,然后迅速地把手指换到了我认为试管外面“安全的位置”。然后歪着头看完了整个问卷。

    “性别”

    -- 男

    “婚姻状况”

    -- 已婚

    “最近三个月内发生过几次婚外性行为?”

    -- 4次

    “最近一个星期内发生过几次无保护婚外性行为?”

    -- 1次



        我心里想,这样的男的,得了艾滋刚刚好。



        周五晚上冲着“艾滋”这一主题,去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先感叹一下马修为了演艾滋病病人而减掉的30磅体重,和杰德瑞怎么也走不出来的疯子情节。男主角罗恩夫是达拉斯牧场的一个普通电工, 住在牧场周围的廉价的活动板房里,他喝酒、吸毒、招妓,或者是,偶尔玩玩斗牛和女人,并且时不时地招惹上警察。

      突然,他被诊断出了艾滋病,医生告诉他,他的人生只有30天可以潇洒了。在翻阅了图书馆的资料后,他想起了一段时间以前的无保护性行为,在发出一声悔恨的怒吼之后,他依然过着痞子的生活,喝酒 、吸毒,一次他在家里看着朋友在和两个姑娘风月的,回头发现,自己离日历上圈出的死期越来越近了。

        他回到了医院,找到当时参与诊断的女医生要求治疗。但当时(1985年)美国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AZT还处于临床试验期。受试者不能决定加入到实验组还是安慰剂组,且不说药物试验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罗恩只得到了安慰剂,那结局只有死。罗恩没能成功地加入AZT的药物试验,却买通墨西哥裔护工,拿到被医院丢弃的AZT药片。在吃了几天后,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听护工小哥的建议,罗恩到墨西哥找到一位被美国吊销执照的医生。这位医生的名声在于通过自己的实验,研制出类似后来被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推广的原始鸡尾酒疗法,并且成功延长了很多艾滋病病人的存活时间,在当地小有名气。罗恩自己尝试过之后,打破了医生对于他“只剩30天”的预言。这个单纯的德州牛仔觉得,好方子得大家分享,再加上,抗艾药物也是个不错的商机。他把药品成箱地从墨西哥运回美国,和异装癖同性恋雷蒙开始贩卖药物。在罗恩的俱乐部里,每月付出400美元后即可获得配方经过罗恩改进的鸡尾酒药物。这里插播一则故事,是红姐给我讲过一个睡前故事:80年代末她在北京进修的那一年,医院里会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病例讨论,由主任医生出题,考察进修医生的诊断能力。有次主任出了道很难的病例,通过病情描述和背景资料,有的小组得出肺炎的结论,有的小组说是血液病,总之没有一个小组给出了主任想要的答案。最后答案揭晓,这个病人,是中国官方报道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一个归国不久的博士。在美国,80年代后期正好也是艾滋病开始急剧上升的阶段,由于罗恩药效确实显著,“买家俱乐部”的办公室从简陋的汽车旅馆搬到了一所别墅,还是两位顾客免费提供的。看来,谁也不想等死。

        如果这个故事只被拍成一部抗艾的科教片,那就太浪费了。

        罗恩所出售的药物只能从墨西哥走私过来,或者从日本等地通过医生开处方后非法带进美国。随着“买家俱乐部”的名声逐渐增大,罗恩也惹上了政府的麻烦。而同时,在AZT试验中拿到安慰剂的艾滋患者开始死亡,他们的家属认为试验策划者的行为有悖伦理,对死去的患者不公平,开始了大规模的游行。再加上艾滋高发人群 -- 男性同性恋者的敏感性,眼看艾滋已经从生物医学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道德问题。难怪本科时,流行病学教授在讲台上问,为什么这些年来,政府更着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治疗”艾滋病。这归根到底,还是在给社会治病。

        终于,AZT通过了FDA认证。带着吊瓶的罗恩突然闯进了AZT在达拉斯的新闻发布会,打断了CDC代表的发言。这一幕的出现,让这部片子变成了民间和政府对抗的好戏。看着罗恩在会堂高呼,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的研究。我突然觉得,真是人人都可以做科研。用罗恩手中的药品购买记录,可以做出一部很好的生存分析论文,发个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接着...接着...改变决策者的思路?

        这学期被选了一门environmental and occpuational health policy,第一次作业就针对要不要限制自来水中的某种物质问题,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老百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材料里每一方的代表都面带微笑,可每一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我方的利益所辩护。一如一场杀人游戏,政府要保护平民,还要掩饰自己想要拉选票的意图;自来水公司不开心,因为平民的利益不如他们自己的重要;平民们也不开心,因为限制了这种物质之后,自来水的成本会提高,水价也会涨。我弄不懂的是,科研机构在这场游戏里的处于什么立场?发邮件给拥有哈佛智商的教授,回答说,看谁给funding,也看科学家个人立场。从这部电影中看,医院在药物试验里也处于规研机构的位置。女医生想要帮助罗恩,推广他的自制配方,结果被开除了。但是,如果医院领导针对罗恩的药物联系药厂开展研究,也许美国FDA第一支合法的抗艾药物就变成了罗恩的CBT。这场生物医学与社会伦理的两难问题里,几个电影配角稍微地一点想法的改变,就能重写人类抗艾史。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种奇怪的疾病在加州男性同性恋中悄悄传播。一只由几个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组,开始负责调查这种怪病的原因。小组认真分析了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以及总也追寻不到的传染源,之后就有了“人类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有了“AIDS”,有了“艾滋流行病学”,有了“and the band play on”,就是以当年那次调查为原型的小说和电影;还有在emory公共卫生学院,电梯里遇见会依次和大家打招呼的院长James Curran, 当年调查小组的一员。

        曾经在入学典礼的reception 上做过很蠢的一件事。高度紧张状态下和Dean. Curran聊完之后,同学们都蜂拥上来问问题、拍照、要签名,我侧身而退,转身看到一高个老教授、拿着一杯红酒独自站在大厅中央。我上前去打招呼。也许Dean. Curran刚介绍过有关艾滋的研究,自我介绍之后这位教授又说起楼下6层实验室正在研制的艾滋疫苗。我说其实对于艾滋疫苗我一直有个疑惑。教授示意我说来听听。接着我问了当年在安医老吴报告会上没有抢到提问权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艾滋病明明是个社会问题,要通过改善社会风气来控制传播。而我们现在却在做可能助长不正之风的疫苗?

        教授皱了一下眉头,放下酒杯说:你知道我们每年要为艾滋的药物治疗投入多少吗?

        我当时还不太会用英语表达“1千万”这个数,很尴尬地说“one and....seven zero?”

        教授撇了撇嘴,说,远远不止这个数,收起你的想法,要知道,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的行为,都是应该提倡的。

        影片的男配角雷蒙也得到了不少好评。经历了《Mr.Nobody》和《梦之安魂曲》之后,我真想看看Jared演正常人的样子。 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罗恩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转变了对同性恋和娘泡的看法。前几天刷微博,看到“同性婚姻”出现在热门话题里了,本来想跟个贴,看着对话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中国想要合法同性婚姻,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连美国也只有部分州开放了同性恋登记。回家前看到一个同性恋朋友在facebook上发的状态挺好玩的。有人说支持同性恋婚姻会鼓励更多的人变成同性恋,不利于社会稳定。她回复说:

        “那《残疾人保护法》就是鼓励大家都成为残疾人了?”

        有次因为“为什么同性恋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个问题问室友,amy姐的解答了我好多年的疑惑:“因为得不到祝福的关系很容易瓦解。只好不停寻找新的寄托。看似是风流成性,其实是无可奈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艾滋病会在男同中间盛行。放眼望去,周围的同性恋者不少,他们也心地善良、努力工作,他们的感情理应得到保护。电影的五分之四处,雷蒙死了,死得很痛苦,不过至少,陪在他旁边的还有他的小gay伙伴。看到他弥留之际对生活的眷念和几天前同性恋朋友痛苦地诉说亲人的离世,我想到了怎么去跟帖“同性婚姻”这条微博主题:“如果有天你突然病了,我可以在你的“家属同意书”上签字;如果有天爱我们的亲人要离开,他也可以安心地看到我一直被你紧紧地牵着手”

        这部电影展现出了社会的很多问题,艾滋、旷工、贫困、毒品、酗酒、娼妓、医疗、政策......以至于看过之后,很难分析出其中的主旋律。也许能借用教授的那句话,只要是为了发人深省,都是应该提倡的。

     5 ) 美国民间抗争的成功案例

    罗恩·伍德鲁夫并不是真正的骑着马打理牧场、照看上千头肉牛或者奶牛的牛仔。他住在得克萨斯城市达拉斯一处廉价的活动房里,职业是电工,但他追随牛仔文化,比如参加牛仔竞技大会,而且表现不错。他抽烟、喝酒、吸毒,偶尔会在牛仔比赛场的隐蔽角落里寻欢,同时有两个姑娘在他身边。
    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罗恩与追求牛仔风格的人士也高度一致,他仇视、厌恶、远离。在1980年代中期的美国,他却不幸染上艾滋病---当时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独有的不治之症,我想其中的错愕感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居民突然发现雾霾有可比之处。罗恩的第一反应认为医院混淆了他和同性恋者的血样,他用“daisy puller”这个蔑称指称同性恋者。
    医生的诊断谈不上乐观,罗恩只有30天的预期寿命。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此时进入计时状态,从第一天开始。罗恩真有其人,这部电影以达拉斯当地报纸的报道为基础再创作而成。当天他的生活没有改变,仍然抽烟、喝酒、吸毒、找姑娘,数量维持在同时2个。他未必意识得到,他很可能同时将艾滋病毒传给了两个人。
    那是1985年7月的一天。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已经基本淡出当今社会的景象,比如人们到图书馆里通过缩微胶卷查找历史资料、开着船型的蓝色道奇轿车、使用砖头一样厚重的手机、在医院建筑内抽烟、听歌用磁带等等。也有些维持不变的事情,比如酒吧里总摆着一张台球桌。更深层的、亘古不变的是动物的求生本能。
    医院提供的试验性药物AZT只能提供给极少数患者,罗恩不在其中,但他拒绝等死。南下墨西哥以后,他找到一位被美国吊销执照的医生。这位医生琢磨出的原始鸡尾酒疗法相当有效,其中包括锌、芦荟、维生素、营养补品和尚未获得政府批准的抗病毒药。服用过后,罗恩存活的时间远远超出医生的预期,他立即将自己榜样的力量转变成商机:如果我能活下来,你也行。数以百计的人加入了他成立的俱乐部,每月付出400美元后即可获得配方经过罗恩改进的鸡尾酒。鸡尾酒有时管用,有时无效,其实谁也无法完全了解其疗效和毒副作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俱乐部的发展。罗恩找了一家简陋的汽车旅馆办公,他的房间外从来都排着长队。当时美国艾滋的蔓延状况已经相当于流行病。
    罗恩的民间配方中需要的某些成分在美国属于管制药品,他只好到墨西哥非法采购,或者从日本等地合法采购后再非法带进美国。从电影中看,医院之类的正规研究部门也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是思路略显保守,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远不如患者本身。另外,很少有人能够支付每年1万美元的治疗费用。其他疑难杂症患者其实面对着同样的格局,而且大概只有被动接受这个唯一的选择。相比之下,艾滋病患者至少有两处显著不同,首先他们数量众多,同时因为其中的同性恋者比例较高,所以很容易组织起来形成群体力量。其次,当时的确有些罗恩一类品牌的民间配方比医院的正式治疗管用。由此一来,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大规模民间抗争,即以艾滋病患者集体寻医问药为核心的维权运动---medical activism。
    2012年的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How To Survive A Plague)翔实回顾了那段历史。艾滋病患者们意识到,保持沉默与等死无异,所以他们拼命发声,用游行集会、静坐示威等手段让全社会了解自己的遭遇。他们的情绪可以用“悲愤交加”来概括,“悲”既来自于自己罹患疾病的不幸,同时也来自于社会的不理解。当时的美国由里根执政,保守思潮渐趋主导,能够客观认识同性恋的人不算特别多。在纪录片中,紧接着里根担任总统的老布什、重量级参议员赫尔姆斯等人都认为艾滋病的缘由在于行为不端,根除疾患的最好办法为保持贞洁。
    “愤”主要因为政府的不作为。我在华盛顿地区生活10多年,从没听说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前发生过群体事件。NIH处于医疗研究的最前沿,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地方。在纪录片中,这个联邦政府直接管理的机构门前成为艾滋病患者集结的主要场地,他们认为NIH没能以更积极的方式尽快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客观地说,美国的健康管理部门本身并没有大的过错,政府从来都更重视程序上循规蹈矩,不会因为怜恤而轻易做出调整。
    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反映的时代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基本重叠,精神实质也非常接近。罗恩和周围的艾滋病患者不靠政府,他们靠自我教育、自我解救。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对艾滋病以及同性恋的认识逐渐产生了变化。罗恩的商业伙伴Rayon外表跟布拉德·皮特一样英俊,但内心深处却希望成为安吉丽娜·茱莉。起初罗恩对他的性别倒错和同性恋身份只有负面看法,随着两人交往加深,罗恩的态度开始改变,对Rayon这位穿裙子、抹口红、踩高跟、温柔善良、幽默风趣的伙伴给予了更多的理解。电影中有一个杂货店内的场景,罗恩遇到的一位老朋友拒绝和Rayon握手,这跟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虽然不同,但其中包含的歧视仍有相通之处。此时罗恩采用了强制手段,老朋友的手被迫和Rayon的手产生触碰。
    很多人对同性恋看法的变化都经由与罗恩类似的路径。不久前我曾经采访过纽约的一位著名同性恋维权律师埃文·沃尔夫森,他也这么说,只要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机会和同性恋者交往,或者你的亲朋好友中有同性恋者,你很可能会发现,他们同样努力学习、辛勤工作、成就事业,跟异性恋者并无二致,除了由基因等因素决定的性取向。
    电影结尾处的计时为“第2557天”,罗恩与死神的顽强抗争此时才算结束,那是1992年。1996年,蛋白酶抑制剂研究才取得真正突破,抗反转药物进入成熟阶段,此后艾滋病的死亡率开始急剧下降。到今天,艾滋病仍然无法治愈,但只要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接受治疗,这种曾经的绝症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病,罗恩们的贡献不可忽视,就象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结尾处一位维权人士说的那样,政府没有给我们药物,他人没有给我们药物,是我们艾滋病患者自己争取到了药物,这是同性恋群体获得的最值得自豪的成就。
    美国社会拒绝认可同性恋的人士仍然不在少数,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愈加宽容的氛围中。到2013年,美国已经有18个州及华盛顿特区从法律上正式认可同性婚姻。 在我看来,本年度出现在媒体上的所有直接引语中,教皇弗兰西斯被问及如何看待同性恋的时候说的“我有什么好评判的?”(Who Am I To Judge?)可能最让同性恋者心情舒畅。在同性恋问题上向来持保守立场的罗马天主教廷也已经松口,这应该说明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正继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前移。

     6 ) 原来活着,才是一时冲动

         一个烂牛仔,烂中之烂,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干活、扯淡、拿钱、看骑牛(边看边XO)、躲债、回家、喝高、招妹、嗑嗨(边嗑边XO),想想你要是过这样的生活,真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与一个基佬握手,他可能这辈子只要有个妞愿意撅屁股他就愿意进去;
         而另一个骚基佬,骚中之骚,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穿丝袜、化浓妆、望蛋兴叹、弄钱去(当然要XX)、逛街、忍受蔑视、派对、嗑嗨(当然要XX),想想你要有这样儿子,你也不想认他,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也一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再穿上男人装,他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正常人理解他。
          这样的两种人,生存还是死亡,他们未必没想过。
          病来如山倒,哈哈,没好好玩过的人,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好好活过,生存还是死亡,也许死掉去了上帝那里,可以幸幸福福的,可是这么死了,特么的不就成全了那些烂人?所以我得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对于美国越来越多只在乎辞藻与镜头的华而不实的,所谓救赎类电影,这部电影,反而更加用一种平易的方式给人们真正的正能量,其实他们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可以战胜命运,战胜大的可怕的机构,那就像《海贼王》里的千阳号,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重要的不是实现梦想,而是让梦想一直都在!命运,那只是我为了给看扁我的人好看,打官司,我是为了我的朋友,那个基佬朋友!谁都知道,命运,谁战胜得了?那种官司,连审理都不会审理!
          钱,这个字眼体现在了影片的标题上,买卖,对于每个人来说,钱都要有,才能吃得起饭,有得起面子,也许他一开始是为了钱,但是Ray的死,我觉得他已经不在乎钱了,他卖了自己的凯迪拉克,为了两个病人,要知道,他以前连差350块钱都要斤斤计较的!
          最后Eve和Ron坐在一起谈论的“有没有想过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正常的生活?它从来都不存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为没可能活过的另一个人生去奋斗,我想让它存在点价值”
           “它存在的!”
          还记得那一幕,Ron摸摸手枪的扳机,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是猜到后来有掌声在等他,而活下去的吗?
          也许,活着才是一时冲动,可是世界就是这样,我喜欢的骑牛,我母亲的画,我温柔的女人,我难得的朋友,我不是小丑!

     7 ) 你是什么颜色

    电影刚开始,在不甚清晰的晃动的画面中,罗恩边和一个姑娘做爱边透过栅栏的缝隙关注着场上伙伴骑牛的状况,伙伴最终在无法驾驭中掉了下来,罗恩骂了一句脏话,表情是真的狰狞、疼痛、关切。蓦地让人想起RUSH里,赛车手James在欢娱之后自白道:“女人愿意和赛车手上床,并不一定因为是她们喜欢我们,而是她们可怜我们,因为我们更加接近死亡”,罗恩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最初的放纵和不节制,也让我觉得是因为他的性格、生活让他更加容易倾向于激情、接近于死亡。
    罗恩对他衷情的女医生萨克斯说:“为什么你总是白色的?”。Jennifer Garner 似乎完全素颜的脸以及总也不换的白色制服让她真的如同白纸一般,一个素净的、教养良好的、理科生姑娘。后来两个人在酒吧里约会,罗恩带了母亲画的野花给萨克斯当礼物,花朵图案倒不繁琐,但颜色却是五彩斑斓,有令人不安的艳丽和撞色。
    “我的母亲是个画家,是个吉普赛式的女人”,这句自我陈述里有类似生命源头的意味,德州牛仔放荡不羁的生活,围绕在其周围浓艳的女人,她们像她们暴露衣着里巨大的乳房一样包围和压迫着他,然后他爱上(甚至不是爱可以涵盖的)一个“总是白色”的女人。
    可这不是一个英俊的总也不能消停的西南部浪子感觉倦怠、想要停下来的爱情故事。Matthew McConaughey 把自己那张线条如雕塑般的脸折腾的让人恶心,瘦的跟大烟鬼一样不洁净,一点没有年青时金黄色牛仔游戏人生的意气风发,而更多是为年轻时那种无节制生活付出代价的模样。前段时间一个远房亲戚叔叔因为肿瘤住院检查,这个叔叔年青时是以能玩会玩而在自己圈子里著称的,可是怎么样呢,帮他办住院的表弟说,好像看着一个古龙笔下的人物塌陷了,老了,没钱了,玩不动了,还是得需要医疗保险,需要不漂亮年华已逝的笨老婆陪床。
    事到如今,罗恩心里的黑洞已不是一个白色的女人可以填补和拯救的,那抹白色顶多像一个念想和安慰,让他想象一下自己如果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可能的结局,所以他对她是有节制的喜欢,是他对其他女人从未有过的节制,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一个必须节制的境地:与他的骑牛伙伴可能遭遇的忽然受伤死亡不同,他是一个缓慢死亡的过程,这种缓慢不是跟谁做爱就能逃避的。
    对这抹白色的念想却在生命最后阶段唤起了他对色彩的爱,包括白色在内的色彩,甚至连生命本身也不再是他曾经自以为是、但其实很单一的色彩。并非是浪子回头,他自己说他很想再骑一次牛,很想再试图回归那个激烈生活的自己,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仍然保留着强烈的牛仔风格,有的时候仍然很混不吝。虽然后来也说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类似的话,但总觉他的愤怒更多来自于“为什么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而不是后悔“为什么从前要像那样生活”(真的很不理解有些因为某些事情就一副看破了一切的样子感慨自己从前的生活都是虚无、都是无意义的人,感觉这样很轻狂,是看不起时间看不起生活的表现。王小波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虽然觉得的确如此,但又隐隐觉得,单凭那些有趣的、乱七八糟的细节也不能完全认定那种生活是负面的),然而,生活也不再囿于此: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牛仔,只是已经不再只是喝酒、滥交,对抗医疗机构的行政化、利益至上的侠士气也同时开始成为他的风格,他的牛仔作风成为一种革命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硬汉。
    进入他生命的其中的一种色彩来自于Jared Leto 饰演的雷蒙,一种极其艳丽的色彩,一个花一样、认为自己最大的使命就是在见上帝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同性恋。罗恩最初严重的恐同,但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与雷蒙变成生死之交(我觉得这样说不为过),除了死亡将至的震撼,我感觉不到有什么神启的东西改变罗恩的价值观让他对同性恋可以接受,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和睦相处,也许不光是什么三观问题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讨论,更多的取决于相处,罗恩和雷蒙,是一种相处过程中的感念、恩情(我的两个泪点都是在这两只的对手戏里,第一次是超市那场,Jared Leto那个开心、可怜、隐含泪光的表情看的我心疼死了,第二次当然是那个拥抱,多说无益,雷蒙对自己的父亲说“他对我有恩”,在当时对待同性恋的大环境里,于他来说这真是恩情呀)。所以也许就像他对所谓“基佬”的态度转变一样,与其说他是民权斗士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想活下去的人,然后帮助了一群想和他一样活下去的人,他没什么理论的对抗的高度,他的对抗来自于生之本能,来自于亲身经历,他觉得有些事情很操蛋,他不能容忍这些操蛋:他还不只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他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牛仔,用他的牛仔的甚至无赖的作风对抗完全与之相反的所谓高端精英的作风。
    所以,接近片尾处那一屋子蝴蝶是真正的美丽的颜色,像落叶般金黄,又像德州炎热天气下尘土飞扬的无垠的金黄:土地、荒原,或者风中的、在极限运动之中的、牛仔的头发。

     短评

    “药贩子的故事”只是个吸引人的题材,其实这部电影和去年的《瘟疫求生指南》一样,描绘了80年代的美国,多数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还未合法的时候,病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LGBT群体的状态(还是用一个非常直的直男的故事来说的)。电影的开头非常好(后面再主次分明点就更好了),演员们非常勇敢。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种题材也可以这么励志,美国人真的够了!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他们两不拿小金人真是没天理。现在打赌,2014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或最佳男配,他们至少一个,若没得奖我吃键盘,上图。立此为据!!8.6(PS:键盘君终于舒了一口气,2014-3-3。= =!)

    1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只看马修迈康纳的演技就已经值得了,更何况剧本也还算出色。一个人的斗争和一群人的斗争。片子积极向上。美国这类电影有一个本事,可以把一切道德高地转化为一个个合理的细节。为自己活着、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客观上拯救了一群人。只为私欲却成为了公德。除了女医生那条线索有些煽情,其他都还好。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jared太屌了 T.T

    21分钟前
    • April
    • 推荐

    男主、男配演技都破表了。上次见马修.麦康纳还是<林肯律师>里那个拉轰的帅叔,又屌又骚包,这部就眼窝眍䁖、腮帮塌陷、瘦到脱形的战艾斗士了。最诗意,是万千黄蝶绕身飞舞那一幕,如幻似真。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就是紧紧攥住意志力的缰绳,制服那头蹦跶公牛,尽量不从牛背颠下,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本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杰瑞德·莱托的那一句:“I don't wanna die”那种在垂死边缘挣扎的痛苦蔓延了整个电影,原来再堕落的人也有求生的欲望,而且他们比我们更痛苦,因为他们用玩世不恭来伪装自己。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他们值得一尊奥斯卡,直接五星送上!

    26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一流的表演,除口音尚可辨识,麦康纳已经完全成为了剧中人,Leto的表现也非常惊人,值得敬佩。平凡人在不平凡的状态下做出了超凡的选择,一个混混到民权斗士的转变之路,人终于超越了疾病。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艾滋是那头无法驯服的野牛,骑上它掉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很好的比喻。

    32分钟前
    • 走马
    • 推荐

    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说正事,这热血抗艾片真是百年难遇地好啊,仔细想想,能把life outweighs money这种俗道理包在热血的外衣下讲得这么动情深刻。fuck yea cowboy!!!!

    3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纯剧情拍到这份上值了 男主男配的演技真心狂赞!

    38分钟前
    • Fran
    • 推荐

    杰瑞德莱托必须最佳男配!演技好到发指!好到让人挠墙发指!马修麦康纳演技也好到爆,尤其是去墨西哥之前趴在方向盘上干嚎那一段,跪求两人冲击奥斯卡。一个沉重题材的电影却毫不伤感,最具震撼力量的是人性的真实,很难讨人喜欢的角色却让人充满敬意。PS:影片中段叙事节奏欠功力,五星是私心

    42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绝症不可怕,绝望才可怕。绝育不算难,绝欲才叫难。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很不错的艾滋题材电影,同时涉及大量LGBT话题,本以为马修·麦康纳瘦成柴骨的奥斯卡级演技才是重点,但却是杰瑞德·莱托妖娆迷人的易装表演抢走风头惊艳全场。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瘟疫求生指南》的剧情版延伸,配合那个纪录片,将会了解他们的更多困难。这种正邪分明的片子虽然简单,但看起来很过瘾,两位男演员的努力让这部片子更有魅力。有几处细节很棒。比如超市遭遇旧同事,一场戏就把男主的立场和两位演员的关系转变都带出来了。杰瑞德·莱托比很多女演员都有魅力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用最轻松的态度拍出了最沉重的题材,完全不加煽情的感染人心。男演员们演技都大发了,今年Jared Leto不拿最佳男配我特么就撕逼!!!!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生动再现了80年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维权运动。从患者到药贩子本身就很励志,更何况他们对内不放弃生命、消除内部偏见;对外利大于弊的走私药与弊大于利的药监局之间相抗衡,温暖有力。两位演员真是用生命在演戏啊,用演技撑满全片!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剧情很平淡,几位演员奉献了他们人生最精彩的表演,不知道马修是怎么样把自己那张帅脸变成电影里那副纵欲过度的屌丝样的,再让我感慨一下演员这个职业太不容易了…我家少爷今年不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我就自宫!我就自!宫!我话放在这儿了学院不举的老头们你们看着办吧!【谁管你﹁_﹁

    58分钟前
    • 小小鱼
    • 推荐

    没有特别的惊喜,但耐看啊。演员没得说,大卫·O·拉塞尔应该好好观摩。看到杰瑞德·莱托投向马修·麦康纳的蓝眼睛,才想起来就是《梦之安魂曲》海报上的那双眼睛。

    5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满眼都是演技的片子,编导的功力都放在了两位戏霸身上了,一个皮包骨,一个异装癖,不是剧本给了他们多少戏肉,剧本多么偏袒他们,真的是这俩戏霸在用生命来演戏。其实这个从非法走私药物逐步到为人权抗争的故事本就很精彩,如今在两位戏霸面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他俩的神演技了。★★★★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