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电影人生第一季

    电影人生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4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电影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人生》系列节目是“野孩子Studio”创意视频工作室制作的有主题性、有话题点的周播电影混剪类节目, 节目以“人生大电影的震撼小哲学”为诉求点,通过抓住生活中的所思所悟,同时结合社会热点,用电影素材录制混剪的形式娓娓道出那些常被大家忽视的震撼小哲思,被网友称赞为“有灵魂有温度的混剪节目”。

     长篇影评

     1 ) `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2 ) 十四个人物性格分析

    托尼:行动派现实主义者,从小特别活泼好动。专注自己能把握到的,努力尝试自己想要的,对成败得失坦荡。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知足又率性!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愧此生!

    苏西:家境优渥,谦谦有礼,视野开阔。虽成长的过程中,有波澜,但是由于家庭条件好,整个人生都很安稳。有点像笼中的金丝雀! 布鲁斯:中产阶级,上帝的信仰者!温文尔雅又绅士,心中有大爱,是一位爱的传递天使。相信众生平等,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乐观、聪明又善良,是可以信赖的好伙伴!

    杰基、琳、苏:普罗大众的化身,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善于适应多变的环境,知足常乐。

    保罗:安分守己,害羞又自备的性格导致常常怀疑自己。由于中年时期工作的失败,让他陷入忧郁症。他的眼神里总是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不过幸好人生中遇到了天使一样的宝贝老婆,让他开始越来越阳光。

    尼克:从小生活在大农场,聪明又进取的小精灵,对科研事业有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钻研精神,热爱工作,个人魅力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从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是科研工作者们一路成长的缩影!

    琼、安德鲁、查尔斯:上等人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人生有清晰的规划。在父母的影响下,人生目标明确,早期就已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会有所不同,不过却是精英社会的代表人物,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的缩影!

    尼尔:极端理想主义,不断在寻找和拷问自己的灵魂。对政治有强烈的抱负,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最终回归到正常社会中。

    西蒙:找不到确切的词来形容他。每次看他,羞涩的眼神里总是带着些犹豫不决的样子,欲言又止。不知道未来会怎样,顺其自然。单亲家庭以及黑人父亲的身份,直接导致了自卑又顺应天命的性格吧!

    总是喜欢在电视里找自己!从个人视角看了十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的一生,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从一开始,我主观上总觉得我的未来我可以做主。可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就在想我是否也和他们一样,实际上一早就被限定。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个人的一生!

    我的一生,虽碌碌无为,但也希望活动充实和幸福。希望未来,我的子女能在我现有的基础上,活出自己的精彩!

     3 ) 记录下……

    影片展现了一群不同阶层小孩对打架、纪律、异性、恋爱婚姻、金钱、人种、成长规划等方面不同的想法。按阶层简单分类,记录下:

    1.富人4人(约翰、查尔斯、安德鲁、苏西)。

    约翰三人上的是私立学校,见识面广,理性,逻辑清晰,善于表达。业余时间会看报读书,练乐器。计划考牛津剑桥。

    苏西,富家女。在学院有学习古典芭蕾。不喜欢打架的男孩。长大结婚后想要两个小孩,找保姆照顾。不认识其他肤色人,也不想接触。可能会读大学。

    2.中产或一般6人(杰基、苏珊、琳赛、尼尔、彼得、布鲁斯)。

    杰基、苏珊、琳赛三人是朋友。有爱心,有钱会去帮助穷人。过收获节时会去给穷人送食物。

    尼尔、彼得是同学。

    尼尔不喜欢打架。喜欢住在城市,下雨也有地方玩。结婚后不想要小孩,闲小孩淘气、脏。不太喜欢有色人种。认为不需要上大学,因为不想当老师。想当宇航员,当不上就开旅游车,带着人到处玩。

    彼得有个喜欢他的女孩,长大后他要娶她。不喜欢有色人种。想当宇航员,当不上就当警员。

    布鲁斯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让大家知道上帝。觉得遵守纪律很对,怕自己班的班长。有三个女友,一个在非洲,两个在瑞士。长大后想去非洲支援教育,教没文化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

    3.贫穷阶级5人(尼古拉斯、托尼、米歇尔、保罗、塞蒙)

    尼古拉斯 读村小。长大想研究月球。拒绝回答关于女朋友的问题。

    托尼和米歇尔 贫民窟老学校读书。两人是男女朋友。喜欢打架。周末两人会去看电影。托尼特别活跃,米歇尔叫他“猴子”。托尼每天十点到十一点才睡觉(小孩这么晚睡觉,晚上干嘛了?),长大想当骑师。

    塞蒙和保罗住儿童福利院。胆小腼腆。塞蒙想长大工作前四处走走。保罗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总的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小孩表现得也更好,更善于表达自己,更积极回应导演的话题,也有更好的成长规划。

    但以后也未可知,下一部14 UP,走起……

     4 ) 《人生七年》浅析

    Neil:小时候萌到爆,性格开朗,爱幻想,爱自由(不是去当宇航员就是当大巴司机),非常可爱的一个男孩子,那双大眼睛亮晶晶的,整个人看起来天真无邪。不知道十四岁和二十出头经历了什么,可能过于追求完美,没读上理想中的牛津大学,又不甘于在一所普通大学就读,干脆就辍学了。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喜欢离群索居,在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带寻找乌托邦。 Peter:他是我觉得性格最平淡的一个人,小时候也中规中矩,长大后读了普通大学,当了老师。被采访时,他说:爸爸妈妈说过,世界上没有让人喜欢的工作。人生中最高兴的时刻是某支球队进球了。而当时他已经结婚,可和老婆之间似乎谈不上爱情。等56岁再度被采访时,他说自己中途去做了公务员,业余时间和第二任老婆组建了乐队,平时三个人一起排练,创作了曲子,出了专辑,还得了英国乡村音乐大奖。可谓人生到后来才开枝散叶。他在大学里组建过乐团,反响不错。或许是因为家庭背景一般,并且爸妈说“人找不到自己家喜欢的工作”,所以选择做了大家都做的。可是最后给他带来人生奖状的还是曾经喜欢做的事情。 Nicoles:尼克是农夫之子,可是头脑很聪明,从小就说长大后想去潜心研究月球,如果可以他想把地球变成一颗钻石。他热爱自然,喜欢观察自然,并且思考天上的云地上的石头是怎么回事。这种过人的脑力把他送进了牛津大学。原本内向拘谨的农村少年,在二十一岁读大学时变得侃侃而谈,相信这是很多农村学霸都经历过的一种转变。后来他当了大学助教,去美国当了大学老师、教授,还出了一本科研方面的书。这期间,他经历了离婚,有一个儿子。四十岁再婚时,娶的老婆非常有气质,笑起来亲切自然,和他很相配(看起来比第一任老婆更匹配)。在异国漂泊时,他对祖国是非常怀念的。他说感谢自己的故乡孕育了他,小时候的他很爱看着天上的云和地上的石头思考,这都归功于故乡。 Tony:托尼生活在伦敦东区,小时候就是个爱东奔西跑的孩子,像个猴子,还直言不讳。原本以为他长大后是否会成为坏人,但后来知道他家庭很和谐,他爱爸爸妈妈。他小时候就摇头晃脑说自己想当驯马师,十四岁就进入马行当学徒,得以有机会骑马。21岁和英国有名的驯马师一起比赛,出现在照片上。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和大咖一起比赛,既紧张又兴奋。虽然最后没有成为驯马师,但我觉得他已经实现梦想了。后来他很快改行去做了出租车司机(14岁时说过,如果做不了驯马师就去开出租),他事先开着摩托跑遍伦敦的大街小巷,考到驾照,直接给那些说他做不到的人“一记重拳”。看得出来,托尼敢想敢做,是个行动派。21岁的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读书没有用,读出来只能摆弄瓶瓶罐罐,他只要懂伦敦路况、懂女孩、爱爸爸妈妈就够了。不过这个说法被35岁的他推翻了,他接触到的世界更广了,觉得能受更多教育是有必要的。托尼还喜欢表演,业余会兼职去做龙套演员,还和斯皮尔伯格导演有过合作,虽然镜头特别短暂。后来有导演想把他的经历翻拍成电影,我觉得托尼的人生简直再精彩不过了!56岁时,竟然有人向他这个司机要签名,而不是坐在后座的登月第二人!这个托尼真的太可爱了。敢想敢做敢折腾,托尼把自己的梦想都一一实现了,虽然并没有成为什么大人物,但比那些有梦却终身未去行动实现的人好太多了。托尼是成功的。 Paul:保罗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长大,被大孩子欺负,看起来可怜兮兮的。语言表达不流畅,长大后想当警察,随即又说这个梦想太难去实现了。看得出来他没得到什么关爱,自信心不足。他父母离异,十四岁移民去了澳洲。后来人生出现转机,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人生伴侣,一个性格开朗阳光的女孩。他们变卖了家产,开着一辆房车横穿澳大利亚到处旅行,后来安顿下来结婚生子。他做砖瓦匠,一直都说自己最需要克服的是自信心不足。56岁还会去跑跑马拉松。生活过得算是美满。如果问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因为自信心不足导致工作中有些东西不敢去抓住吧。 Simon:西蒙是个黑人小孩,对他并没有特别喜欢的感觉。他也是离异家庭,又是有色人种,同样住在儿童福利院。七岁时做的梦比较消极。14岁时他也有梦(当演员做明星)却没有像托尼那样去实现,21岁时说自己不会一直待在那家工厂工作,不然脑子会僵掉,但到了35岁还在那工作,并且认为工厂不会倒闭。工厂倒闭后他在另一家工厂开叉车。第一次婚姻他生了五个孩子。离婚后四十岁左右遇到了年轻时喜欢过的姑娘,两个人两情相悦,在妻子眼里他是聪明的,只是有点懒。他也承认自己懒,很多事情都没去行动。五十岁时感叹人老了,后悔当初没找份轻松工作来做。 Charles:查尔斯我也很喜欢,眼镜大大的,声音也萌。21岁时披着一头长发,像个文艺青年。他说自己以后应该在地下室里辛苦爬格子(即写文章)。他没有上七岁时说的牛津大学,去了杜伦大学,并且很庆幸自己没进牛津,“因为进去了见到的还是同一批人”(由此看出他想接触不同的群体,多获得些什么吧)。后来他进了英国BBC工作,成了一名编辑。 Andrew:安德鲁家境优渥,小时候就说喜欢读金融报看看自己家股票涨了没。14岁说想当律师,21岁在牛津读律师专业。28岁成了律师。他觉得教育很重要,钱财可以被偷走,唯有所受的教育别人拿不走(可以看出他今后也会重视给孩子好的教育)。35岁娶了一个农村姑娘,但这个村姑看起来面善,聪明。他们一直过着家庭和谐的生活,在乡村买了栋老房子,两夫妻勤勤恳恳打理。男主外女主内,育有两个孩子,平淡又温馨。他们还会带孩子去坐热气球,去美国看自由女神像。四十多岁和别人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帮别人解决麻烦问题,业务还扩展到其他国家。家庭事业双丰收,稳得不行。56岁时两口子看起来越发得慈祥了。 John:约翰小时候看起来就挺精明强悍的,对自己以后要上什么学校如数家珍,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了(当然和家长教育有关)。长大后也一一按自己的计划实现了。14岁时野心很大,说自己想拥有权利和金钱,没有钱就没法买喜欢的油画了。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出来工作养家。但约翰的祖先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或者皇帝身边的重臣,可想而知即使父亲不在了,还是有把比一般人都大的保护伞,能想得到他母亲的工作一定不辛苦并且能轻松赚钱。约翰确实挺厉害,在牛津还获得奖学金。后来成了皇家法官,娶了保加利亚大使女儿。三十多岁以后都在从事保加利亚的慈善工作(或许和他家承的传统有关)。 Bruce:布鲁斯是我最喜欢的小男孩。小时候脑袋圆圆的,一双蓝眼睛,鼻子上长满雀斑。他说自己长大后想去教育那些未开化的人,让他们多多少少变得好一点。有钱了会把钱捐给穷人。他天生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14随上了圣保罗学校,他说里面不会让你去学上层人的礼仪,不会让你瞧不起穷人。21岁上了牛津大学。28岁在伦敦东区教学,他觉得基础教育很重要,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打破阶层的壁垒。他本可以凭着名校学历进入高层单位工作,却选择了不高的收入和普通的教师宿舍。35岁去印度支教。看到他一个白人在一群黑人中间,真的特别感动。后来又回到伦敦工作,结了婚,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布鲁斯说自己不是特别想升为教育主任,因为这样会让他离开一线工作。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惠及大众。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他肚子变得很大,在玩板球扔球时,像个特别可爱的老人家。 Suzy:苏西是个富家女,小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冷冷的,14岁到21岁都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淡感,可能因为她父母离异,缺乏关心吧。但画面转到28岁,镜头中出现了她笑得很幸福的脸,她结婚了,遇到一个好老公,家庭生活滋润了她。她亲自照顾两个孩子,做起了贤妻良母。往后的片子里,越看她越觉得慈祥亲切,完全没有以前那种冷淡感了。不过她脸越来越干瘦,左脸的斑点每隔七年越变越大。她的体质属于不是特别好的那种吧,说话声音不大,气不是很足的感觉。回想过往,她说比较遗憾的是14到21岁时因为父母离异的影响没有好好读书,当时应该不受影响专心学业。 Jacky:杰基性格开朗直爽,家里有五个女孩,小时候希望长大后能有个大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她十九岁结了婚,一直没有生孩子,她说是因为自己太自私了(可能目睹母亲带五个孩子太辛苦了)。她做着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后来离婚了。谈过一段短暂甜蜜的恋情,有了第一个儿子。后来又遇到一个男人,生了对双胞胎儿子。但不久后也离婚了。幸运的是有个婆婆帮忙提供金钱帮助,不然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真的挺困难。业余时间她做一些临时工,收入低,领政府救济金。手腕等处有风湿性关节炎,不能长时间站或坐,又遇上政府福利削减,生活上比较困难。但面对镜头,她不会说出自己哪里错了或失败了。 lyne:琳恩在三个孩子中相对内向安静。19岁结了婚,婚姻生活比较稳定。在流动图书馆工作。她虽然外表看起来不苟言笑,很冷淡,但她喜欢小孩子,喜欢看小孩子认真看书的样子,属于外冷内热。她一直在图书馆工作,偶尔还接待残疾小孩,和他们互动,挺有耐心和爱心的。她脑中有根血管跑到视神经里去了,特别危险。五十多岁时看起来老得蛮快的。 Sue:苏是四个女人中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她总是笑得很开心,一笑嘴巴咧得特别大。她身体健康,父母关系和谐,还是独生女,心理也比较阳光。她十四岁时说自己应该不会太早结婚,结婚前需要有段时间去独自探索世界,多走多看。后来她加入了旅游公司各地跑,收入应该也不错。24岁时因为想结婚生孩子了,就辞了工作结婚了。但三十五岁时离婚了,生了一儿一女。但幸好她爸爸妈妈给了很多帮助,使得她的压力负担小了很多。她进入伦敦市中心大学做行政工作,一个人坐车坐船,一个人带孩子。她说自己喜欢唱歌,喜欢演话剧。但有了孩子,这些爱好只能先搁置。空余时间她会约上几个单亲妈妈一起泡吧喝茶,聚会聊天,不会让生活陷入很无聊的境地。四十多岁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男人。此后一直都在一起,两个人恋爱谈得很甜蜜。而她的工作也由助理变成了一个小管理者,并且在大学里加入了话剧社,演演剧唱唱歌。五十岁她和男朋友订婚了,黄昏恋谈得和少男少女一样。她说自己很幸运,父母健在,并且在大学工作(她并没读过大学),儿女已长大,压力小了很多,并且到现在还拥有爱情。她的精神状态是四个女孩里面最好的,特别爱哈哈大笑,中气十足,也显得最健康最年轻,同时我觉得也是最幸运的。她说虽然她没有足够的钱去环游世界,但她已经满足了。 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这些人的人生,精英阶层的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底层孩子却什么都不知道,中层的梦想比较普通,没什么野心。他们大多二十多岁结婚,婚姻在三十五到四十多岁出现危机,出轨或离婚,有的离婚后四十多岁还能遇到真爱。男人的事业一般都在三十五或四十岁达到顶峰。而做着没技术含量工作的男女大多在老年时面临被裁员的结局。七岁看老很有道理,你的未来就藏在你说过的话里面。今日种下的种子日后都会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有梦就去实现,不然等老了后就没多少体力和时间去翻盘了。还有,缺点一定要在发现的时候尽量去改正,不然就会一直存在并影响以后的生活,就像苏西脸上的斑点,只会随着时间越变越大,而不会自动消失。好好审视自己,用理性指引生活,不断去接近阳光和美好。

     5 ) 这里没有陌路,你从不曾孤独




    《成长系列》我在看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冲动,就是我一定要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我的朋友。我很多喜欢看的电影和书籍都是通过分享的形式获得的,就比如说我第一次知道果壳,松鼠科学会,TED×的那些演讲都是通过蔡祥师兄,如果不认识他,可能到现在我都不会发现这么有意思的事情。
    这部《成长系列》在豆瓣上高达9.2分,BBC良心出品。它之所以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就是真实,没有个人的英雄主义,没有一夜成名大富大贵,有的是像你我一样的平平凡凡出自各个阶层的人真实写照,不煽情,不做作,不刻意,只为记录而记录,不做引导,更没有渲染,这比国内很多煽情的纪录片更忠实于事情的本身和原汁原味。
    起初,我想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英国的不同阶层的人是否最终能改变自己所处的阶级,想探究阶层的划分是不是真的如此严谨和难以逾越。所以它挑选了14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以七年为一周期,以访谈的方式探讨他们的家庭,事业,婚姻,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看法。虽然我对政治历史向来一窍不通,可它带给我的冲击还是相当强烈的。

    关于教育
    直白的来说,金钱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能改变这种地位的是一个人的修为,而修为是很泛泛的综合性的词语,它受到家庭,朋友,老师,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个人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拎得出来的显而易见占最大比重的其实就是教育。我们并不是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阶层,这种观念本事就是忠实的阶级拥护者所想的,我们是要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选择,只有你有足够多的选择,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自己所擅长。人们常说你没钱不能买一件物品,和你有钱但你没买是不一样的,虽然结果都是你没有买,但一个是你能你却没有,另一个是你别无选择不能做,这完全是两码事。片中几乎所有在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学习的主人公在晚年都会遗憾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强迫自己再更努力些,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们尽力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希望他们比自己走的更远。
    大部分得到良好教育的人,都会相应的在金钱上有所收获,可以让人活得更舒适,但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有多重选择的前提下选自己崇尚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而不去考虑阶级所带来的差距和困惑。就像Bruce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并没有选择去追求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而是选择去孟加拉做一名老师。
    教育所得到的东西是可以植根于内心,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你没法给孩子留下实质性的东西,但你能确定你可以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终身受用。

    关于事业
    这部纪录片里,女性在事业上没有太出色的,这也跟他选取的性别有关,在最初选择女性时,只选择了四个,三个来自一般家庭,一个来自富裕家庭,当然他们并不是所有的英国女性的生活面貌,总的来说sue算是唯一一个事业型的女性,虽然早期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但在合适的契机下她幸运的把握住了,回想她之前的56年,年少的时候不太喜欢学习去了综合性的学校,毕业后做了打字员,结婚,离婚,单亲妈妈,直到42岁再婚,从片子里很容易看出在42岁以后她说话都是笑笑的,那是真正充实美满的生活的开始,也是在那之后她开始追求事业,在伦敦大学皇后学院法学系次从一名助理到行政主管,爱情让一个女人变得温柔可人,而事业则让一个女人更有魅力。同样作为单亲妈妈的Jackie因为健康等诸多因素,没有成为一名职业女性,而是靠着婆婆的接济辛苦把孩子养大,这种从小在一起的玩伴在今后的发展中渐行渐远,让人倍感失落和真实。
    在49up时,katie和导演的一些冲突展现了出来,我特意又重新看了一遍,导演在21up时特意问了Jackie关于钱的问题,认为suzi可以做任何想做的,而这三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女孩明显不如suzi心里会有什么落差,一提到这个明显Jackie会激动,我们往往也是这样,心里知道自己在某些缺失的方面不管是自己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都会很在意,甚至在意到可以摧毁一个人。Katie在后来跟导演说,你把我看扁了,认为导演过分强调了她不能做的,而非她能够的,极力为自己辩解,认为导演对于她的未来的预测有失偏颇,问她的问题都太隐私太尖锐,把一个21岁的姑娘弄得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之后的生活。她觉得这部片子导演插手的太多了,没能很好的还原主人公原本的样子,导演怎么想的就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形象,而自己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在这场接近于博弈的对话中我能深深地感到Katie的无所适从和导演的狡黠,但也正是靠着这种狡黠才刺破了我们原本穿戴好的面具,让我们看到了波澜不惊的面具后的那一丝慌张和恐惧。诚然,导演或多或少是带有主观偏见和局外人的思想的,但这无法避免,我们不能阻止自己的思想停止思考,就像导演说的这些好的坏的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这个片子不就是在讲人生么?怎能展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刻意隐瞒它阴暗的一面呢?但是人都是有一条底线,过分的逾越难免会痛彻心扉,导演为了谈话能顺利进行避开了,只是问Katie想做什么,回想自己的大半生,Katie最想做的是回到学校学习,跟上这个时代,而不是停滞不前。我不能片面的把他们的命运和教育相联系起来,但我又不得不承认教育和事业真的是捆绑在一起的。
    Peter有句话说的很好:有很多次,我会想过去,会想很多事情是不该做的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但是生活不是让你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太多妥协的事情,能够感到你走出的人生旅程跟你希望走的方向一致。

    关于婚姻
    Paul 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决定,就是和妻子变卖了房子以后,历时7个月走了24000公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那一段经历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了彼此,也为他们今后的婚姻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越来越发现,没有什么感情一开始就是坚不可摧的,一开始的牢靠是因为彼此的吸引和不熟悉,是你第一个和一个异性产生了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有人称它为新鲜感,但是我们同样都知道,新鲜感总终究会过去的,在欲望燃尽的终点,人又靠着什么去相互忍受和包容呢,难道像久木和凛子一样为了避免这种曲终人散的悲境,在潮热癫狂的顶点相拥自杀么?当然不是,我觉得就是在那之前的种种经历,互相看到对方的方寸大乱,沉着果敢,渐渐蜕变长大,然后细心呵护,一滴一滴的积攒,一抔土一抔土的夯实。天生就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我们总说这是我遇到的那个对的人,事实上是因为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对于Bruce的婚姻,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好的感情不怕晚,只要你耐心等,他必然会来到你身边,但在此之前不要匆匆忙忙的就把自己随便打发了。
    纵观这部纪录片,14人中有7人是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伴侣,其他除了Neil,均有两次婚姻,6人中离异后在二次婚姻中找到幸福的有4人。从片中不难看出Sue在第二次婚姻中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关于家庭
    片子中有很多谈及父母的对话,在片中主人公的父母亲一一去世,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们还是一提起来就痛哭流涕,很多曾经和父母有隔阂的人最终还是达成了和解。随着他们成长的累积,他们渐渐就理解了。当导演问Peter说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Peter回答说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和他们投入的时间。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评判能力受谁影响最多,答案当然是父母。Symon由于是私生子,自幼没见过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当别人问起他的父亲时,他总是感到很自卑,所以当他有了孩子后,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最深,他的孩子现在什么都有,尤其是有自己的爸爸。片中有几位主人公明显在童年时期家庭并不和睦,所以在青少年时期,谈及婚姻都会觉得恐惧,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估量的困扰和愧疚感,进而让他们对未来的另一半失去信心。Suzy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因为嫁了一个好老公,把她从玩世不恭的生活状态中解救出来了,21岁的她还是特别的萎靡,目光呆滞,对生活没有信心,想逃离,而28岁时,说话时眉眼都是笑的,虽然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事业,但也不觉得遗憾,专心享受一名家庭主妇的角色。

    关于阶级
    在所有人里,几乎大多数人维持在自己原先的阶级或是尽力往更高的阶级奋斗,而Bruce是唯一一个自己选择从高一阶次下来的人,他一直倡导普世教育,因为这样对大众有利,而私立学校会严格的遵守阶级制度,而普世教育能使这种划分不那么明显。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到穷困的孟加拉成为了教书先生,不过晚年仍然回归了该有的状态,Bruce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波澜不惊,没有太大的野心,对自己做的事情清楚明白,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在他每个年龄段的采访你都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内心称得上是非常强大。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本该有更好地发展,但是生活是自己选择的,他能够采菊东篱下,不失为一种境界。
    从片中能看出,很多人反对阶级,反感它所带来烙印似的标签,但因它太根深蒂固,所以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看似毫无进展的努力才会逐渐看出我们是怎样struggle for it。所以他们的下一代他们都尽力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道鸿沟。
    可能有一天教育的终极理想就是让我们完全淡漠阶级所带来的身份与地位的悬殊感,而让人们充盈坦然一视同仁的活着。

    关于梦想
    我很庆幸,这部片子里的的人还是有人在做梦的,导演没有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剪切掉。Neil虽然有点半糊涂半清醒,但除了想找一份能使自己温饱的工作外,他还是希望成为一名作家的。有一个片段在片中总被不断地反复着,屋子里灯光昏暗,Neil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面黄肌瘦穷困潦倒却仍然在打字机前专心致志的不辍的写着文字,那一刻让我特别动容,虽然Neil是所有人里在经济上最拮据的,但是他没有放弃做梦的机会,仍然靠着自己从一而终的毅力努力做着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门没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为束缚太多,不光是来源于自身的能力,同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外界,那些固守成规的观念和想法极大地限制住了我们,而我们自身能力又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选择了妥协,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那些选择冲破牢笼的就会获得另外一种生活
    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慰。害怕的是我们每每想到这句话就意识到我们不太可能在目前的生活困境中有所突破,像命运的紧箍咒一样把我们套牢,欣慰的是,我们存有一丝的怀疑和不服气,想要尝试做一些让人惊讶的事情。纪录片中有一小部分人的梦想和长大之后从事的职业不谋而合,来源于一个七岁儿童大胆的预测,后来成为了现实,那种强烈的欲望,在后来的日子里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梦想面前。虽然有的人在后来经历了打击和自身原因的限制一点点改变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们的生活状态的确是和最初的七岁时候很相似。

    关于纪录片
    这是一个真人秀,每个来到这个节目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怨恨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他们被推到了公众的面前,根据片中的只言片语,对他们的生活评头论足,妄加揣测。他们觉得自己赤裸裸的被推了上来,没有了隐私,断章取义的把他们的某些话说成是全部,有些可能就是脑海中一闪的想法,自己都没有仔细考虑过。不过在晚年主人公们也说到这也是因为受时间限制的影响,使得节目不能做得很透彻。而大众乐于看到这样的节目,只要不是自己。Andrew说这个节目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说的话会有所保留,考虑一下,不再妄言轻谈,说话都会比较谨慎,因为它在不同程度的刺破了一些主人公的生活,所以Charles离开了,在28up时没有再录,期间也有人断断续续离开,但庆幸的是在56up时,他们回来了。他们一定也意识到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给他人同样带来了难以预计的影响,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我们看过之后变得沉默,然后开始真正的思考。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光是能拍下来就很令人惊奇了,在这背后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以及剧组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难以估量的,用流水式的叙述将一个人的大半生缩在一粒水滴里,然后滴在宣纸上浸散开来,把几十年浓缩在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这种时间上的冲击足以让很多人驻足惊叹感慨。在最近一次采访里,导演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变成了一个老人,让我不禁唏嘘,人生如果以七年来划分,其实并没有几次。
    何为人生?何为理想?何为幸福?何为成功与失败?阶级真的存在么?它又是怎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命运真的在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么?你的人生还有多少能够逆转?
    在我们看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后,会反思我们自己,意识到肩上将承担的巨大的责任,每一个七年我们能有什么改变。人生虽在幼年时期已经定型,但是变数还是太大了,即使是在35岁,42岁,或是49岁。

    关于读书
    片中没有涉及,只是我自己想谈谈,因为它对我来说不可或缺,我越发的意识到它对我的重要性。
    知乎上有人问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回答让我特别认同,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而我现在理解的是,书籍不光是纤维素做成的一张纸,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一部意义非凡的纪录片,一次振聋发聩的演讲。
    我已将处在第四个人生七年,未来的那些捉摸不透,不可预知让我既兴奋又害怕,不过我深知,在人生的路上,我并不曾孤独!




    P.S.这大概是我写的最长的一个影评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我还有很多灵光一现的想法都没能表达出来,只是絮絮叨叨的做了个大概的简介,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只想说一句,虽然我写得并不太吸引你,但麻烦你去豆瓣多看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花十几个小时好好看它绝对是值得的。下一步63up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如果有的话应该是2019年,非常期待!

    附参与者简介和出席时间表

    Andrew:上层阶级,私立学校三人之一,成一名律师,后成为了公司合伙人,娶妻生子。

    Charles: 上层阶级, 私立学校三人之一,28岁以后成为BBC的一名,去了Marlborough大学,曾为报社编辑,后加入BBC从助理制片人升为制片人,34岁结婚并退出该节目的录制。

    John: 上层阶级, 私立学校三人之一,成为一名律师,后成为皇室律师,娶了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借着节目为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所除了一些贡献,期间有退出过,不过在49岁时又回归了。

    Suzy: 上层阶级, 富家女,14岁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很早被送到寄宿学校,16岁辍学上了秘书学校,不热衷于学习。在14-21岁期间,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但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对象,逐渐变得开朗,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在事业上没有打拼,回首往事,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好好念书,所以非常希望孩子们念书,所以他的大儿子和女儿都念了大学。有趣的是她在这群人中与Nick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Jackie:中层阶级,伦敦东区的三个女孩之一,有过两次婚姻,与第一任有一个私生子,后又与第二任育有两个儿子,靠着婆婆的帮助,和领取救济金拉扯孩子到大,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做过几份工作,现独身,第二任老公患有胃癌。

    Lynn: 中层阶级, 伦敦东区三个女孩之一,是女孩中学习最好的一个,19岁结婚,在图书馆工作,后来从事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婚姻事业都中规中矩。中年查出健康问题,但一直生活至今。

    Sue: 中层阶级, 伦敦东区三个女孩之一,有过两次婚姻,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单亲妈妈,在42岁时找到人生伴侣,事业上可以说是女性里最成功的一个。

    Tony:底层阶级,天生的乐天派,来自伦敦东区,家庭贫苦,从小开始就比较独立,想尽办法赚钱。成人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在中年时遭遇了家庭危机,但还是被老婆原谅,在经济上比较富足。

    Paul: 底层阶级, 从小生活在寄宿学校,父母分居,对婚姻怀有恐惧,但最终和sue白头到老,婚姻美满,年轻时,住在澳大利亚,历时7个月和伴侣走了24000公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Symon: 底层阶级, 与Paul:是童年玩伴,住在寄宿学校,单亲家庭,跟随母亲,在35岁时母亲去世有两次婚姻。第一次离婚后,5个孩子跟随母亲,随着年龄增长关系慢慢缓和。和第二任妻子成为了很多寄养孩子的父母,关注他们长大成人。回首自己前50多年,觉得没能好好学习有些遗憾。

    Nick: 底层阶级, 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脱离了原先的阶级,成为更高一层阶级的人,在牛津大学物理系,28岁毕业移民到美国,成为了一名教授,42岁离婚时儿子10岁,儿子不太愿意见他,有两次婚姻,现任为同一大学校教授。

    Peter: 中层阶级, 与Neil是童年好友,在综合学校毕业后去了伦敦大学历史系,28岁以后退出节目,56岁想借节目推广自己的乐队,故而重返,曾为教师,后来考取公务员,现在创立了自己的乐队,小有名气。有两次婚姻,现任为乐队一员。

    Neil: 中层阶级, 住在郊区,与Peter是童年玩伴,青年时期精神出现问题,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几乎一直穷困潦倒,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未能实现,49岁去坎布里亚成为了一个地方议会的自由民主党议员,终身未娶。

    Bruce: 中层阶级, 住在寄宿学校,后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在金融区工作了一年决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认为普通教育对社会有所帮助,而私立的学校会严格的遵守阶级制度,而普世教育能使这种划分不那么明显。35岁去了孟加拉教书,认为那里教育资源匮乏,42岁回到伦敦东区在女子学院当系主任,并找到了人生伴侣。

     6 ) 《人生七年》7岁--28岁

    1.阶级:

    阶级(财富分级)无疑决定了许多,然而下一代能跨越阶级藩篱的却寥寥无几。大小姐浑噩二十年依旧能找到高材生丈夫,生活美满,可工薪阶级的三位女孩哪有资格挑挑拣拣?从小读私立学校的三男生一路冲向牛津,这对他们不过是长远计划的短暂一环,对地方城市的尼尔却是一生梦想。孤儿院的孩子似乎注定在底层沉浮,那个贫民学校的顽皮鬼最后成了你出门遇见的出租车司机。唯一漂亮翻身的是脑力过人的乡下孩子尼古拉斯,他飞到美国去做助理教授,用光彩照人的成绩证明努力并非无用。

    再谈一下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本阶级的人都非常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几乎所有人都声称不羡慕富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正确无疑。然而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出卖了他们,因为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胜过自己,能够过上更优渥的生活。

    第二,正如我之前陈述过的,相当多的人在二十多岁就有思维固化和阶级固化的苗头,前者又是最为致命的。当然你可以说因为我没看完,但我觉得后面基本不用看了。成为律师的人可能成为大法官,但你跟我说工厂工人或者保险推销员会梦想成为律师我是万分不信。

    他们已经开始自我放弃了,转而准备让下一代实现自己的希望。

    第三,家庭使人倾向保守,更难跨越阶级。我不是指摘家庭在拖累人,但家庭确实给人一种“安定”感。人们开始短视,注重享受,由于责任更不愿意冒险。所以任何有志向的人都不应该过早生一堆孩子,因为你们正在把自己的生活逼向地狱模式。

    总而言之,知识帮助你跨越阶级,但除此之外,阶级上升依旧困难至极。这在阶级日渐固化的中国更是明显。

    2.性格

    性格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先天因素,后天经历,阶级氛围都在影响。先天的比如工薪阶级三女生,真的是七岁看老,二十多年还是没变。后天的有郊区孩子尼尔,小时候非常活泼,结果从14岁左右开始陷入自我封闭状态。阶级氛围也扮演重要角色,富家千金一副阅尽千帆的厌世情绪,中产阶级三男生的自信和从容,以及孤儿院孩子浓重的自卑与内向。

    生活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也影响着生活的走向。要想摆脱这沉重的负荷,你必须用史无前例的努力与奋进,才能喜笑颜开,就像那位曾经极其内向、后来生活光明的农家少年尼古拉斯。

    3.英国与中国

    毫无疑问,英国的工薪阶级和中国的根本不是一码事。在中国这片魔幻的土地上,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们当工人也很赚钱呀”这种话。所以你要自降一个阶级才能理解《七年人生》,比如中国的中产就是英国的工薪或者地方城市市民,中国的富人才是英国的中上中产。那么,占绝大多数的工薪和农民在英国该怎么分类呢?“孤儿院”。好在大家都是孤儿院里的孩子,所以最开始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当你继续往上走的时候,差距就出来了,在那里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产和富人阶级,因而你也会渐渐理解自己早该领悟的自卑。说实话,现在我就在这个阶段中,半梦半醒。

    好在英国人把路都走过一遍,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习经验。毕竟,没有什么比“我还要机会”这句话更振奋人心的了。

     短评

    英国那时候的校服真是气哭中国学生了!!

    3分钟前
    • 力荐

    1—8 P4 一旦运转起来,我会做的很好,但是动因很难获得。P8 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一种,总体而言,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的感觉。7岁到14岁,从天真灵动,到困惑羞涩。从21岁之后,大多数人,无论贫穷富有,平凡出色;无论是被别人安排还是随遇而安,似乎都过上了一种向前望去缺少惊喜的生活。Neil是最特别的一个。

    4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A comment on Youtube: What happened to kids like this? a 6 year old reading the Financial Times...all you get out of a 6 year old now is BLAAAAARWWAAA

    8分钟前
    • Ying
    • 推荐

    youtube上各种全啊 -- - - 非常值得再看几遍。

    10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我们老是自欺欺人地说:人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出身和家庭环境决定我们掌握的资源,进而影响所受的教育和眼界。7岁就看financial times并对自己的未来清晰规划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孩子,跟一个连university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概已经可以预见

    14分钟前
    • headradio
    • 力荐

    这个纪录片创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7年一部拍了8部纪录片啊 看了这第一部之后立刻想看后边想知道小盆友们最终的情况啊 人数太多 就对几个小盆友印象比较深 就记得那个未来要当传教士的小盆友说我们应该把all。。some。。most of the money给上帝的时候笑尿了 这可比夏洛克牛逼多了 人家7年才出一集

    15分钟前
    • lexie
    • 力荐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充满了美好人生的各种憧憬。且看N年以后。8.6

    1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英国纪录片。组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二十个7岁孩子,每隔7年拍一部记录他们现状的片子,从1964年拍到2012年。记录下其成长历程乃至英国社会的缩影。这是第一部,由对孩子们的访谈和生活场景构成。孩子们童言无忌,畅谈男女,工作,金钱…让人迫不及待想看到他们14,21乃至56岁时的情况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所有人的颜值巅峰

    26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我靠,这不是最早的儿童行为观察电影嘛。牛逼。这创意,太屌了。必须好好研究。孩子们远比大人以为的聪明多了。偏见、暴力、观念、未来人生方向,7岁已基本见分晓。五星。

    30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小小的孩子已经在自信、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同的只是7岁时的他们都还有笑容。

    33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每代人滴人生变迁都有属于自己滴阵痛,都会有第一次放弃,取舍……但人生就是个学会做减法滴过程,你孤独滴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孤独滴离去……不过是中途你会有这样那样滴可能,但到头来发现一切都只是令你更有存在感……做个纯粹滴随心所欲滴比做个懂得取舍滴要简单滴多……

    37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推荐

    十四个孩子,代表不了整体。富家子弟最大特点,家长传授的事物和底层家庭不一样

    38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七岁的白人小孩周六带上异性朋友去电影院。导演与他们探讨如何看待打架、异性、生育、大学、金钱、纪律以及有色人种等等话题。

    43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这个节目的重点当然在于比较,对参与者来说有一点残忍,一生都被展示给所有人看。7岁时能看到一条基准线,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落后些,但若跑起来或退着走,这条线就会淡一点。

    46分钟前
    • Aria
    • 力荐

    修了法西斯主義以後,看這部紀錄片感覺毛骨悚然。。。天壤之別,似乎早已註定。導演像是用孩子進行養成實驗似的。儘管確實可以做出一個巨製的人種志實驗,不過一個人生活的前因後果被完全公佈,這種感覺就像裸體示眾。問的問題倒是太深刻,從對打架的看法,從而激發對制度及紀律的思考;從對班長的態度,拷問他們對民主與專製的意見;從課外活動窺探性別觀念,從家庭時間表反推家教模式,成員地位。他們談種族觀念,貧富觀念,但奇妙的是,對於弱者的看法,沒有顯示出太大階級差異。他們享有的資源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當私立學校的孩子對於未來學業規劃頭頭是道時,農村放牛的男孩在問什麼是大學,他們覺得職業道路不需要學術。女孩想要回歸家庭,也沒有想太多讀書。貌似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很早就有了雛形。

    47分钟前
    • primejoyce
    • 力荐

    其实是个恐怖片。想到我小时候总有大段难以消化的空白时间,没有书看,也没有兴趣班去上,被扔在随便的亲戚家自娱自乐。多讽刺,成长之后已经落后了别人那么多,除了学习好一无所成。

    49分钟前
    • 鲸落
    • 推荐

    拍了7部,也就是近50年。片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献礼千禧年。之后绝对是要虐惨的。创意太牛逼太有意义有意思,和少年时代撞上。大家看之前一定要看这个系列纪录片。关于梦想还有对事物看法小孩们都挺可爱的感觉看到了自己。太喜欢这个感觉。/6.9/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CCTV9看的,很棒的一部纪录片

    51分钟前
    • 巴斯特德
    • 力荐

    七岁的英国小孩想的是打架、恋爱、结婚、女孩、理想,七岁的我们想的也是这些,不过只敢在外面谈改良版的最后一个

    5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