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圆桌派第四季

    圆桌派第四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9

    主演:窦文涛,周迅,马未都,陈坤,梁文道,武志红,蒋方舟,王晶,周轶君,马家辉,张亚东,魏一平,严歌苓 Geling Yan,汪海林,金宇澄,蒋丰,梁龙,李玫瑾,王蒙,朱大可,李菁,魏武挥,陈晓卿,罗朗 

    导演:苏雷 

    猜你喜欢

     剧照

    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2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3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4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5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6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6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7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8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19圆桌派第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圆桌派》是一档最下饭的聊天综艺节目,由著名媒体人、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优酷“看理想”倾力打造。不设剧本,即兴聊天,平等视角,智慧分享。

     长篇影评

     1 ) 罗朗的眼中有光,因其有所热爱

    你一定要有自己生活的锚,一定要自己生活的精彩,找到自己的意义,自己的热爱,自己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去体验。要有自己的人生哲学。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体验的一部分,你可以享受恋爱的快乐,但你要知道这是假象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你的生活还是由你自己来掌握的而不是取决于别人。 世界很大,每个人生活的意义都不一样。热爱生活的人,活得充实的人一定是找到了其人生的意义所在。所以不会空虚不会迷茫。你也会在摸索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人生的节奏。广泛阅读,多接受新的想法,多行走,发展爱好。

    罗朗的一定是有自己的生活节奏,非常丰富多彩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锚。对中国文化和饮食的热爱。这种人肯定也不会为他人的目光或者其他生活琐事影响步伐或者烦恼。对待生活有其自己的哲学。 看他谈论时的从容 思路清晰。说明他自己本身平时就会进行大量的思考,有自己的生活感悟。 这种体验式的人生才不白活,在有限的人生活出无限的体验。 先爱己后爱人。而且不只是爱情,是爱世人。 爱可以是一个动词,自己善良 强大起来 就能够去帮助别人。

     2 ) 平均9分+,这国产综艺之光,实在太扎心了

    《圆桌派》第四季,收官在即。 豆瓣评分8.7,尽管这一季评分略有下滑,但它依然是我们屏幕上为数不多的,好看、又耐看的谈话节目。

    从6月到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热点、议题,都或多或少在《圆桌派》上留下了痕迹。 从这个角度说,《圆桌派》承担了社会思想记录者的使命,也为我们贡献了不少“金句”和独特的观点。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圆桌派》第四季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儿。

    “执生”——香港电影的秘密

    节目播出大半,但回头来看,王晶参加的这期《圆桌派》似乎仍然是最好看、信息量最大的一期。 “叻仔”王晶,“生意人”王晶,“烂片王”王晶。 他像一个老行尊一样坐在那里,不慌不忙,沉着又坚定地揭示那些影视行当的秘密。 比如我们念念不忘的“港片黄金时代”,其实很多戏都是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赶出来”的。 周润发演《英雄本色》还同时在拍四部戏,老前辈狄龙提醒他这样下去戏拍不好。 周润发说:“我们捞嘛。”

    在这个对“轧戏”深恶痛绝的环境下,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当年很多金像奖就是这样“捞”出来的。 他解答了很多我们对影视圈的迷惑—— 为什么以前条件那么差的时候反而能创造传奇? 因为那时候从导演到演员,人人都是最佳状态。 为什么香港导演到内地即使重生也无法拍出几十亿的票房? 因为他们不具备与内地观众同情共感的“情绪”。 为什么投资给艺术片? 因为他尊重专业,尊重自己作为商业片导演的专业,也尊重那些坚持拍艺术片导演的专业。 他说了香港导演的团结;说了周星驰是最好的喜剧演员;说了喜剧演员的悲哀…… 二十年前,“港迷”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用尽观察、学术、热爱写了一本书:《香港电影的秘密》。 他说了那么多理由,分析了那么多人,那么多影片。 其实王晶用一个词就概括了。 香港电影的秘密,无非“执生”二字而已。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谈996

    今年上半年从上到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996 商业大佬口中的“奋斗的荣耀”,打工者口中的“压榨与剥削”。

    我们总说“愿意不愿意996应该是个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最明显的矛盾就是:那些愿意加班的就挣得多,自己就被淘汰了。 每多挣一分钱,就损失一分的自由。 所以,我们更要问自己的,不是“要不要996”,而是“我要不要这样的人生?”

    “自在是一种假象”

    ——谈人际关系

    “自在”,变成一种越来越难得的状态。 在这个什么都会被记录的时代,十年过去了还有人会把你的话再翻出来。 所以我们不敢说话了,开口前都要深思熟虑。 这期节目的主角是周迅,请她来是因为窦文涛觉得周迅是他众多朋友中看起来最自在的一个。 这期节目,周迅一直在聊“人戏不分”的问题。 她说不拍戏,日子都不会过了。年轻的时候还要去找相熟的导演去实习怎么过日子,因为没戏拍她不知道该干嘛。 但是她现在没有这种焦虑了,觉得不干什么也可以。 窦文涛他们都觉得,这意味着她现在已经从戏里慢慢走出来,进入到真实生活了。 谁知道周迅说—— “不是,是我以后可以开始尝试走这种(平淡)的戏路。” 她是真真正正人戏不分,节目中她说最亲的奶奶去世的时候,她当下没有哭,被吓到了,隔了很久才爆发出来。 这个情绪的转变被她反手用进了《红高粱》当中。

    所以说什么是自在呢? 大概真的就是一个人自身觉得自己特别不自在(沉浸在自己专业,爱好)的时候,在旁人眼中,他反而是自在的。

    “归因与归罪”——谈原生家庭 《都挺好》的爆火,使“原生家庭”这个近些年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又一次被摆上了台面。 不知道为什么,原生家庭这么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 成功了,因为原生家庭;失败了,因为原生家庭;日子过得一团糟,还是因为原生家庭。 这期节目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痼疾”。 比如在中国父母的心中,往往认为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 比如那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都是为你好”。 比如亲子之间的“债务关系”,苦情的母亲,辛劳的父亲,营造的道德欠债感…… 中国的寻母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弑父情结,它从来不是教导我们反抗权威,而是认怂、服从。 这期节目产出了太多金句,但最难得的是它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问题: 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时,到底是归因还是归罪?

    “假熟社会”——谈熟人 这期节目,从《破冰行动》的原型故事,讲到了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 在这些方言更加独特的地区,仍旧保持着“乡土中国”固有的熟人社会,超强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但与西方成熟的陌生人社会不同的是,我们的社会是极度缺乏信任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标榜自己可以过一种“社会脱退”的生活,习惯了独立的,梳理的关系。 但与之伴随的,是生和熟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每天在社交平台笑脸相迎、聊得热火朝天的,未必是真正的熟人。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假象熟人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交换更多的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利益。

    “一出圈就脏了”——谈乐迷 一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的音乐鄙视链—— “玩古典的看不起爵士,玩爵士的看不起摇滚,玩摇滚的看不起民谣,玩民谣的看不起流行。而这些人都看不起说唱。”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或者说,真的有意义吗? 周杰伦演唱会上有观众点歌让他唱抖音神曲《学猫叫》,遭到歌迷强烈反对。 周轶君去看张楚的演唱会心潮澎湃地写了一篇文章,朋友拿给张楚看,张楚说看不懂。 到底为什么会一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张亚东说:“音乐不需要承载那么多东西”

    你对音乐的理解,其实是自身情感的投射。 这期节目还聊到了“迷”。 有一种粉丝,是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歌曲,喜欢的歌手被更多人发现、知道的。

    他们觉得大众化、商业化,是对自己喜好的一种玷污。

    要做怎样的粉丝呢? 是去绑架他,把他当成你的“服务员”; 还是去阅读他,看到他的改变,分析他的改变,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跟随他。

    “流量的时代,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时代”——谈流量 流量,一个让大家又爱又恨的词。 无可否认的是,今天每个人都不能说自己与流量无关。 连每天使用的微信的广告语,都是那句经典的,“再小的个体也能拥有自己的品牌。” 上个月周杰伦和蔡徐坤的数据PK,俨然已经从一场所谓的“情怀之仗”,变成了一次互联网狂欢。

    今天的粉丝不是那些床头贴海报,把偶像放心里的默默的爱。 他们要去做数据,要去打投,要去控评,营造庞大的注水数据给资本方看——一切为了爱豆。 但你以为他们是无私吗? 不是的,或者说,不仅仅是。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养成感,成就感,贡献感。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拖延的过程”——谈拖延症 “拖延”是一个不良的习惯,“拖延症”是一种病症。 然而现在大家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拖延症。 拖延的借口千千万:没有时间观念、享受强迫症带来的仪式感、逃避困难的天性、不懂拒绝造成的超负荷…… 拖延还有它的独特优点。 压力产生灵感,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分最后一秒才会福至心灵,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里,腹稿已经不知道琢磨了多少次了。 这期《圆桌派》马家辉直接说了,“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拖延的过程。” 拖延的终点是死亡,我们畏惧的,也是死亡。

    “得意忘形”——对“误读”的另一种理解

    这期节目一开头,窦文涛就贡献了一个自己工作室的约法三章条例: “你说了,不等于他听见了;你说了,不等于他听懂了;你做了,不等于你做到了。” 误读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 可能因为断章取义,可能因为自己想太多,或者最简单粗暴的,不在那个语言环境下,就是听不懂。 误读是不是只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呢? 也不尽然,有时为了起到反讽的效果,就是需要你去误读。 有时候误读,反而能造成美丽的误会。 这期《圆桌派》更多地从正面角度去诠释误读,回到了“得意忘形”这个词原本的含义—— 体会到了那个意思,就忘记了对形的执着。

    “在谋生和休闲之间”——谈斜杠青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斜杠青年成了衡量当代青年生存能力的一种标签。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人,诗书画,甚至中医算命都能同时精通。 文艺复兴时代,以达芬奇为例,更是强调“完人”、“全人”。 实际上今天的斜杠青年中,许多“斜杠”当中都有内在的逻辑,指向同一个生命体验,比如做记者的写小说,写小说的当编剧。 中国的大学教育强调“专业”,理想主义的斜杠青年,是希望自己多元发展,全面开花。 这期《圆桌派》为斜杠青年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新鲜的观念—— 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在一线大都市,你让他去想买房、养老,已经是很“梦幻”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何不干脆释放自己的兴趣和天性。

    综艺节目千千万,唯独始终偏爱《圆桌派》。 社会热点,你言我语,思想碰撞,火花交错。 谁说聊天就只能消磨时间呢? 通过聊天,也可以洞悉世间。 *本文作者:cqq

     3 ) 喜剧电影和喜剧演员的悲剧处境

    <圆桌派>新一季王晶导演那一期有料

    对比周迅和陈坤那期水货

    这节目就是一个检验专业水平的门槛

    而我对王晶的评价一直没局限烂片王头衔

    但高雅之流对香港商业电影向来难容

    圆桌骑士自然对王晶也是没怎么客气

    王导对电影的理解和专业

    让我们有幸看到理论派三杰都被怼得

    有点尴尬

    倒真是前三季都难得一见的奇观

    所谓隔行如隔山

    偏见来源于无知且不自知

    王导提出的“喜剧的幽默更多来源于动作而不是语言”让人豁然开朗

    解释了周星驰电影离开了他自身的肢体语言就变得寡淡无趣的原因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敢面对自己”“喜剧演起来难十倍 在于你必须说服自己这样做”

    解释了喜剧演员内心都会经历的“小丑”式挫败感继而都会拒绝再演喜剧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是华语片的最大市场 一二线城市根本不看华语片”

    庸俗的搞笑片虽能靠小城镇青年盈利

    但高明的喜剧片如今可以达到最大的红利

    因为“能把中国人民逗乐是一等一的本事”

    但为什么无论国内外影评人

    都藐视甚至无视喜剧演员的演技呢?

    为什么喜剧被认为是最没有技术含量?

    一切都可能源自根深蒂固的正统

    我也认同90%票房好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能内涵与可看性齐飞的自然最好

    但如果这部电影就是商业片

    那又何必用文艺片的眼光却苛求?

    能认清自己定位

    偶尔用商业片赚的钱投资文艺片的小情怀

    倒是好一个洒脱的电影商人!

    王晶说他已经很久不做喜剧了

    在中国如此繁杂的电影市场做电影不易

    香港电影人的最好状态已经不在

    最好的喜剧演员都不再能面对自己

    世俗的眼光依然看轻喜剧

    只有在审视中成长的观众

    才会明白:

    这个市场需要文艺悲剧

    也更需要商业喜剧

    能控制观众悲喜的何来贵贱之分?

    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的sammi

    执意要去接<长恨歌>?

    每个喜剧演员所承受的心理负担不是说得到多少票房 失落多少奖项所能说得清道的明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演文艺片能转型自然功成名就拿个影帝影后

    演不成功就无法再正视自己只能演喜剧的框框

    但所谓人还有分文科理科的偏长...

    对喜剧演员想鸣的冤堆在心里很久

    感谢王晶导演的这期圆桌派

    有时候拥有不care他人眼光focus自己特长的觉悟

    人生可能简单的多

     4 ) 圆桌派第七集《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个人观后笔记(关键词):

     ●八面玲珑——内心冷漠,   ●真实自体——虚假自体,   ●文道eg.一个人长大,与社会关系一定的距离感,从别人身上检讨自己,(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涛eg.(思:是否需要全程陪伴,需要自我相处,独立成长的部分,和陪伴结合)   ●武志红:自恋走向依恋,自恋:太自恋,及其难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依恋:建立关系世界,包容性更强。   ●421家庭,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比多子女更懂得权力结构和运用。   ●选择困难➡自我逃避   ●讨好型人格   ●父母意志   ●童年阴影   ●压抑——放纵 eg.当代大学生   ●鼓励、抚慰孩子 什么时间抚慰很重要   ●归因——归罪   ●“听话”➡自我压抑(自我罪恶感)   ●他律他制——自律自制 自制力是如何养成的   ●内模仿——无意识向父母模仿   ●武志红:“爱不是本能的”“人际权利”深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迫害”   ●(思:每个人都是个体,独立个体,不过分依附,eg.“迁怒”、按父母意愿结婚   ●消极抵抗,越孝顺越恨某个人   ●“我累了”——“我恨你”   ●一个人工资不够,“啃老”此时的话语权,道德欠债感   ●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提出   ●从头到尾的谈话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爸爸缺位”丧偶式教育,也不是完全真实社会现象,eg.岳飞的父亲,中国社会长期宣扬●母亲文化,岳母刺字,母亲河,“父爱被谋杀”   ●武志红:严重的重男轻女又严重的美化母亲。   ●战士的责任重,父亲的怨仇深。   ●好莱坞电影多数讲父亲,中国电影多数讲母亲。   ●儿子和父亲的权力斗争,eg.蝙蝠侠里的心理暗喻   ●“弑父”潜意识(思:十月围城里,黎明扮演的刘郁白“李老板,男人爱女人有错吗?李玉堂:可天下里那么多女人,为什么偏偏是你父亲的女人)   ●反证中国社会:你“成功”了,父母的掌权地位就可以退下,你没所谓的“成功”,就有永远有理由贬低你。   ●要报答母亲的苦情文化   ●不能按照自我意愿的时候解决方法,反问“你说这么多无非让我听你的。凭什么?”,关系明确,如何委婉解决“宗主国——殖民地”关系,从小事坚持,获得独立,让父母接受小事上自己的独立自主,摆脱父母的控制性过强。   ●从觉醒的第一天开始。   ——2019.7.13——

     5 ) 窦文涛也为「烂片王」洗白?

    《圆桌派 第四季》已经开播两个多星期,“老司机”窦妈也回来啦。

    不过勇哥追了两周,突然发现《圆桌派 第四季》变了

    变得越发深沉,好像不再是那个老友聚会,闲暇唠嗑的最佳拌饭节目了。

    虽然豆瓣评分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8.9分,但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勇哥还是发现了其制作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期陈坤和周迅关于男女之间可不可以做朋友的讨论,就被广大网友吐槽无聊、不接地气。

    不过勇哥看后,虽然也发现这期节目呈现混沌状态,但究其原因,并不是源于嘉宾发言不接地气,而是整个嘉宾组合出现了问题。

    导致老友的共鸣感和奇妙的化学反应严重缺失。

    比如让窦文涛+马未都+陈坤+周迅的组合,来讨论关于“朋友”话题,就不太合适。

    虽然从节目中能看出,陈坤和周迅的态度绝对真诚,都是在诚实的表达自己。

    但问题在于,二人把话题上升到哲学时,在场没有一个嘉宾能将问题核心提炼出来,用更深刻的视角加以总结。

    试想,如果节目再请来位哲学家。

    不仅可以将陈坤的观点升华,还能将思想更加准确的用通俗语言传达给观众。

    再加上马未都丰富的生活经验,现身说法,一场看似高深的主题,出现这样的思想碰撞,同样会有趣。

    但新一季的嘉宾邀请,却在这方面出现了重大疏漏。

    像对明星嘉宾的了解不够,过多表现明星的言辞,导致节目常常出现访谈式节目中,明星嘉宾一言堂情况。

    而这种一言堂的情况,在第三期王晶做客的时候,则表现的更加明显。

    尽管这一期观众反响很好,但实际上,观众只是被王晶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节目的隐患却表现的非常突出。

    对明星嘉宾言论缺乏另一种专业角度解读,就导致窦文涛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看似犀利,却都能被老狐狸王晶一一化解,不着痕迹。

    比如综艺感强,气场大的王晶一出场,就被窦文涛冠以“耿直的boy”的称号。

    这不,还未开机前,窦文涛就来了个“真诚测试”,问题很大胆——

    王家卫好还是贾樟柯好?

    超敢说的王晶的回答也很直接——

    王家卫。

    窦文涛:贾樟柯不好吗?不好在哪?

    王晶:技术不行。

    哈哈,王晶你瞎说什么大实话。

    王晶的这张嘴啊,着实厉害,专业严肃又有逻辑,气场强大到完全改变节目的风格走向

    梁文道连不上文化、周轶君拽不上哲学历史,窦文涛作为把握节目节奏的主持人竟然接不住话。

    但反观王晶的表现,用其他嘉宾完全不了解的知识经验完全控场

    聊到王家卫,寥寥几句就把准了王家卫的脉。

    拍戏无剧本、等灵感、周期长。在王晶来看,那是人家做事的准则。

    “你理人家什么呢?人家自己找钱来亏的。”

    聊到喜剧,王晶就聊出了创作喜剧的规则。

    “现在没有一个我满意的喜剧演员,所以我不敢拍。有跟你想法一样的喜剧演员,你才能拍出最好的喜剧。”

    身为香港人的王晶,深知自己与内地人的语言笑点缺乏共鸣,即便通晓喜剧创作法门,想逗笑内地观众,仍是件不太简单的事情。

    聊到“烂片王”称号,王晶语出惊人“说我老拍烂片的,其实就是嫉妒我的票房好”。

    懂生意,懂市场,在电影专业制作上也摸得门清的内行专家王晶面前,三个外行嘉宾竟然的全面倒戈。没能说出任何差异有效观点。

    但试想如果节目中加入一个不同类型的强气场导演,发表不同的个人见解,形成聊天中的头脑风暴,岂不更加精彩?

    再来看第三期有趣归有趣,可无外乎是满足了大众的吃瓜心理

    实际上节目完全变成了电影行业大爆料,外加王晶的“洗白”现场

    当王晶聊到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坦言最忙的时候,一天竟然可以跟3个组,制作到上档,一部电影最短时间只用5周

    放圣诞假的时候,想要投拍电影的老板约他出去饮茶,席间便能拍板一部元旦或是春节档的电影。

    由于市场红火,注重效率的香港电影人连轴工作,并不鲜见。例如发哥,拍摄《英雄本色》的时候一人同时轧了4部戏。

    周润发的角色原本是个配角龙套,但导演拍着拍着,愈发觉得这个人物有意思,临时给他加戏加到最后,成了主角。

    然而神奇的是,当时的香港电影就在这样的“粗制滥造”下,意外的大获成功。

    这种搁在今天看,根本不敢想象的情况,却在当时的香港,制作出众多经典影片。

    可随后,紧接着就是香港娱乐市场的衰落,资金链的断裂,开工都成问题。

    实在让人疑窦丛生,不过在王晶看来,香港市场的衰落与台湾的资本撤出港产片市场有直接关系。

    除此之外,老王还一语道破天机,这跟导演人才的状态有关。

    纯工业化流程下,香港电影虽然可以维持一段时期内的旺盛蓬勃,但人才是会老去疲倦的,精品难在很自然。

    至于谈到王晶避不开周星驰,节目中,他索性把星爷的老底也给揭了——

    作为喜剧演员,星爷不仅是空前的存在,在他淡出影坛之后三十年也无人能出其右。

    至于《新喜剧之王》,王晶直言,周星驰的这部作品比前两部都要好,只是观众不买账。

    究其原因,还是和主演王宝强有关,认为星爷在选角上没有把控好。

    星爷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独特的动作和自成一派的表演风格,在他自己执导的作品里,很多角色应该怎样演他都会自己先示范一遍。

    对应的演员去模仿和摸索,再走一遍,但其他人很难再表演到他的程度,有他的神韵。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王晶如此欣赏星爷,为什么没有继续合作呢?

    王晶的回答四两拨千斤,“目标不一样了,他也想做导演了”。

    其实看完整期节目,相信不少观众大概都会对这个,想象种酒色财气的王老板有所改观。

    但放下吃瓜快感仔细思考,勇哥的感受却是,除了接收到一些王老板眼中的片面事实,没看到任何思想观点碰撞。

    而这也便失去了《圆桌派》存在的最大意义,如果长此以往,我们一直热爱的看理想系列,还与普通综艺节目有何区别?

    《圆桌派》又凭什么放言是引领思维的文化节目呢?

     6 ) (更新中)圆桌派第四季 Point 整理

    (集数按个人喜好程度至下排序)

    🌟🌟🌟🌟🌟

    No.14 乐迷:听音乐有鄙视链吗?

    嘉宾:张亚东 梁龙 周轶君

    :从宣泄走向休闲。(7’00)

    :(黄燎原)想进入中国摇滚史很容易,文化史则很难。(30‘40)

    :我们是一个没有殿堂的时代,四周都是重参与感和流通性的派对。(34’10)

    :我已经没有办法欣赏音乐了。(35‘35)

    :以前是对牛弹琴,现在是牛都在弹琴。(44’00)

    :没有选择,就没有结果。(45‘10)

    :抱歉,流泪是比较低级的情绪。(52’20)

    :艺术家是要创造新的神经联结,即不满足于舒服。幸福感低(55‘30)

    :我们已经变得不敢表露一个特别的东西,都在尽量让自己随和。(62’00)

    No.23 误读:你常遇到会错意吗?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日常生活的含糊性。(8‘00)

    :人工智能的终结就是能够聊天,因为人与人的聊天是含有大量隐性信息的。(9’40)

    :聊天包含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判断、学习和信任。(11‘20)

    :人工智能的瓶颈在于人不能对其失去控制。(16’20)

    :语言造物。(23‘05)

    :因果关系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理解?自然界是没有“所以”的。(25’15)

    :系统性的误读(宋儒对《诗经》)。(43‘30)

    :广泛传播的需求致使语言视觉化,对信息单一准确性的追求致使语言被误读的层次减少了,我们会越来越简单。(54‘35)

    No.13 日本:从北野武离婚探日本文化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蒋丰

    :每个人心中都有邪念,但不一定都能释放出来,当有人释放出来了,你觉得如同自己释放一样。(21‘35)

    :制度性的操纵。(24‘10)

    :(源氏物语)物哀。(46’30)

    :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你不能够说出来的东西他给你安排出来。(51‘30)

    No.8 熟人:中国式人际关系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魏一平

    :后真相时代(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1‘40)

    :事实调查的机构化保障。:全民探求真相的基本修养。(3’40)

    :期待反转,对真相的逆反心理,不怎么关心真相了。(4‘15)

    :陌生人社会和信任不是相悖的。中国在陌生人社会仍很依赖于熟人关系。(23’20)

    :技术手段的掌握导致对熟人社会依赖度降低。(24‘50)

    :“失聪”现象:生和熟皆不行。(27’45)

    :因为熟人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导致被迫相信熟人社会,陌生人信任就丢失了。(31‘30)

    :可以被信任的人仍存在,但无人敢信任了。(33’00)

    :(陈寅恪)道德变换的年代存在巧人和拙人,巧人享受双重权利,拙人承担双重义务。(33‘10)

    :不知道怎么就熟了。生与熟的界限变得模糊。(34’10)

    :人和人的界限、关于生与熟的认知的差异化日趋明显,没有了制定统一规则的存在。(39‘50)

    :独特语言系统的优越感。(41’50)

    :社群都存在矛盾,但是是趋于化解矛盾凝聚整合,还是立即分崩离析,存在南北差异。(47‘20)

    :社会中间组织形态相当程度上的缺位,致使归属感缺失,仍去熟人关系中找寻安全感。(49’15)

    :对公共生活的畏惧,畏惧责任、义务和被规定。(51‘50)

    :从小甚少被鼓励去行使权利,致使缺少行使权利的欲望。(52’30)

    :“社会脱退”。(56‘30)

    :假象熟人社会,不是基于情感,而是基于交换,且是不公平的特权交换,“权利寻租”(看门大爷,权力的存在感)。(58’55)

    :没有真熟人,便去寻找非熟人制造一种假熟的状态。(59‘55)

    No.12 沪生:上海的腔调

    嘉宾:马未都 金宇澄 周轶君

    🌟🌟🌟🌟

    No.3 “执生”:拍到吐 搞笑惨

    嘉宾:梁文道 周轶君 王晶

    :职业的是没有资格讲灵感的。(12’20)

    :笑就是推翻规范。(41‘35)

    :一个人的悲剧是全社会的笑料,但如果这个悲剧具有代表性,你就笑不出来了。(46’15)

    :笑的时候感情是不在的,感情一在你就不笑了。(46‘35)

    :喜剧一定要很快地和观众建立一种默契,即进入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很多现实中不该笑的在这种状态下是可以笑得。(46’40)

    No.6 情绪:你心情好吗?心能管理吗?

    嘉宾:周轶君 陈坤 张亚东

    :嫉妒的是努力做不到的事儿。(20‘30)

    :天生的东西不关键,而在于你是进一步还是退一步。(24’20)

    :无限放大小概率事件。(26‘00)

    :麻一直都在,心乱如麻只是麻被看见了。(28’45)

    :(苏轼)佛说酒能乱性,道说酒能养性。我有酒就学道,无酒就学佛。(30‘30)

    :做个过客挺好,深入有时挺不爽的。(40’50)

    :凭什么你就觉得别人会如你所愿,你自己都没如你所愿。(41‘40)

    :还有时间去想情绪这件事儿,是过得精致或者做作的表现。(45’35)

    :两种情绪概念的自我欺骗,只不过从一种陷阱跳进另一种陷阱。变得懒得去观察。(47‘25)

    :只要你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就会避免失控,要练习站在观察自己的立场。(48’55)

    :(莎士比亚)始于愤怒必终于羞愧。(53‘15)

    No.2 高配:“隐形贫困人口”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武志红

    :现代科技的骗局就在于,给予我们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将我们困于牢笼之中。(17‘10)

    :我们对满足的即时性要求越来越高,按键下单的满足感甚至超过了收到商品。(19’00)

    :全能自恋的满足,要占有最好的东西,以此来证明我就是最好的。孤独的游戏,失控的消费。(42‘30)

    :当我们没有被基本满足的时候,就想寻找完美满足。一旦你能在关系中体验过基本满足,就会发现完美满足没必要。(43’40)

    :建立平等关系,互为根本存在,会体验到完美,差橘子变好橘子;不能建立关系,你就想要最好的橘子(拥有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47‘20)

    :欲望总是和想象捆绑在一起,他阻扰着我们和切实的周遭产生联系。所有的消费主义都是在刺激我们的想象。(49’00)

    :虽然很大程度上贵就意味着好,但却是好上一分,贵上十倍。(53‘05)

    :不一定是真的好,而是让你觉得好。很多人根本无法辨别何为好,只能通过价钱来决定。(56’55)

    No.4 打工:谁要996?谁被996?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制度性问题和个人人生选择问题混为一谈。(17’25)

    :被剥削掉了自己劳动力再生产的时间,但当你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丧失之后会面临着被抛弃。(27‘15)

    :机械性的劳动是不需要可再生产的创造力的。(29’05)

    :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在未来的。(46‘10)

    :凡多挣一分钱,自由就少一分,即个人与社会的交易。(59’15)

    🌟🌟🌟

    No.7 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武志红

    :一个人长大和在关系中长大。自我憎恨和自我失控。孩童的严重自恋致使其认为所有好坏都是他导致的。(25‘10)

    :要学会接受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实际是没有明确答案的。(28’45)

    :面对面交流的挤压感,移交控制权,但面对屏幕,控制权则在我手。(37‘30)

    :在父母处习得如何和权威沟通。:孩子内化家庭的图景。(38’50)

    :父母子女之间的债务关系。(50‘00)

    :苦情文化。寻母文化。(50’35)

    :东西国家形象的母性和父性。(54‘15)

    :西方是反抗的文化,东方是服从的文化。父母认怂背后是成功逻辑,没有成功就永远有贬低的理由。(57’10)

    :母亲总是以负债累累的形象出现。斗苦文化。(58‘25)

    :对弱者的格外同情和帮助往往伴随着对成功格外的崇拜。(59’25)

    No.10 赌女:对自己狠的女人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严歌苓

    :有一类的女强人树立自己的强是通过贬损另一半实现的。(27’05)

    :男性作家站在比实际地位更高的位置去解剖世界,女性作家则更低地解剖自己。(40‘40)

    No.19 买单:逃单、抢单 饭桌见世情

    嘉宾:马未都 金宇澄 周轶君

    :西方人的面子是尊重。(29’10)

    :光有面子不成,面子得有光,即别人看得见。(29‘20)

    No.15 偏激:跟孩子沟通不简单

    嘉宾:李玫瑾 蒋方舟 马未都

    :大人认为多大点事的事,对小孩来说就是全世界。(9‘30)

    :小时候往往是先畏而后敬。(18’10)

    🌟🌟

    No.27 分手:拒绝的理由

    嘉宾:梁文道 蒋方舟 马家辉

    :爱是没办法承诺的。(7‘15)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没办法和你一起生活。(10’00)

    :人问为什么时有时不是出于知识上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关系的修复和表达。分手时问为什么是从一种关系转换到另一种关系的关键。(21‘10)

    :我们之所以痛恨欺骗,是因为我意识到你偷走了我的历史。(23’45)

    :往往最折磨的人是具象的想象,学着抽象。(25‘10)

    :请人帮忙的时候,要预留人家拒绝的余地。(48’20)

    :把事当事来谈,不要轻易地压友情。(49‘15)

    No.17 流量:几家欢乐几家愁?

    嘉宾:蒋方舟 马家辉 魏武挥

    :粉丝的参与感,参与制造偶像,造物的快感。(13‘50)

    :没有人的灵魂经得起质问。(21’18)

    :(王蒙)人性中有个角落是嗜血的。(40‘15)

    No.24 斜杠:理想还是欲望?一专还是多能?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杨好

    :世界并不是按照计划那么理想地规划出来的。(19‘30)

    :欲望的平行化展示(唾手可得)。(46‘00)

    :斜杠也可以是个谈资,得让我看起来像个有趣的人,进而交到有趣的朋友。(47’10)

    No.9 血拼:买、退、换、闹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广告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还让你能加入它。(12’10)

    :我们从小被教说哭总是没用的,但长大会发现有时哭是有用的。(28‘20)

    :我们目前的生活是围绕流量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吸收流量的人,一种是贡献流量的人。(54’40)

    No.1 我们:朋友一生一起走

    嘉宾:马未都 陈坤 周迅

    :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会跑偏,有可能每一步都迈错了,只不过取决于下一步是否能把错的一步纠正过来而已。成功取决于纠错能力的强弱。不存在先知先觉。(31‘00)

    :越长大,爱的东西越单一,去附加的过程,甚至单一到不需要存在。(34’10)

    :关系远往往才需要遵循世俗的许多规则。(47‘35)

    :进入一个朋友圈是为了索取还是付出,我不是不能帮你,而是无法接受我被你利用。(48’50)

    No.16 睡梦:你是真的睡不着吗?

    嘉宾:王蒙 朱大可 李菁

    🌟

    No.26 亲情:我们的父母

    嘉宾:梁文道 马家辉 周轶君

    :情绪的控制。突然爆发的情绪是后头说多少对不起都弥补不了的。(41‘45)

    No.11 星婚:分合的幕前幕后

    嘉宾:马未都 蒋方舟 汪海林

    :事实不等于真相。(3‘25)

    No.5 自在:此心安处是吾乡

    嘉宾:马未都 张亚东 周迅

    圆桌派第一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90154?dt_dapp=1

    圆桌派第二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82298?dt_dapp=1

    圆桌派第三季 Point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307619?dt_dapp=1

     7 ) 王晶牛

    聊天节目活生生被王晶的强大气场逼成专访。梁文道连不上文化、周轶君拽不上哲学历史,窦文涛作为把握节目节奏的主持人竟然接不住话一度尴尬。

    王晶这个耿直的boy其实专业严肃有逻辑,一档综艺节目做成电影行业大爆料😱与想象的酒色财气王老板完全不一样。

    虽然唠不成其乐融融的一团,三人全面倒戈显然外行,不妨碍这期圆桌派太有意思。

     8 ) 所谓真实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又是爱?

    以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是灵魂上的共鸣,完全的相互理解,是超越一切的,这种感情可以发生在亲人之间,可以发生在朋友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情侣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两个只见过几次的陌生人之间。分类和定义是人类的必然需求,所以我们也总是喜欢把各种感情加以定义和分类。但是回到感情本来的层面,最真实的层面,它可能是不需要也没有办法分类和定义的。这种“真正的爱”是很难遇到的,因为它要求两个人必须同时表现出能为对方捕捉到的灵魂,并且两个灵魂之间有深深的共鸣。但是说难有时候可能也很容易,这就是命运吧。

    感情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完全主观化之后就是我爱你,与你无关这种状态。我享受的只是我当下的快乐,我的一种心情,这种快乐是高度抽象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更侧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则更容易高度主观化,活的更抽象。但是面对生活的琐碎,我们很难把自己抽象出去,其实大多数人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抽象出去,在现实的层面感受到的快乐,痛苦,忙碌已经填满了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一直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但每个人对精神的要求,感受的程度是不同的。

    里面说的小团伙,我觉得至少在目前的社会是很难大量存在和推广的。这种所谓的小团伙和乡土社会传统的结构最大的不同是,它要求每个人活的抽象而且在灵魂上有高度的共鸣,要求一种灵魂上的真实而不是形式上的。它与普通的互帮互助,互有利益的圈子是不同的。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是没有闲暇感受这种精神的。这种感情上的、灵魂上的共鸣是很难社会化的。

    坤哥总是说要追求真实,但是其实虚伪也是生活中人际关系所需要的,这种适当的保留正是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而且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时候是一种危险,毕竟我们活在社会中,不能如此超脱。说要活成真实的自己,但什么是真实,自己现在的样子?自己希望的样子?如果追求的只是现在,那岂不是就不会进步了吗,如果包括希望中的自己,那么有的时候别人眼中的可能就是希望中的自己,毕竟我们都有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心里诉求。如果刻意的追求真实,那还是真实吗?就像德国浪漫派哲学家追求浪漫,得到的反而不是浪漫。因为当你故意的去追求一种下意识时,得到的根本就不是一种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当下对虚假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呢?所以才会说不是成为真实的自己而是真实的成为自己吧。

    今天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很难信任陌生人,向他暴露全部的自己,更别提自己的灵魂了。只有那些特别有勇气信任别人,或者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不在意别人怎样看他的人才更容易收获这种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契约社会让人和人之间变得陌生,变得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关系,变得更依靠于具象化的现实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更需要用法律来调节,而不是人情和道德。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宏观趋势,微观上才更渴望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情感吧。宏观的变化由微观而来,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种种焦虑,迷茫都与此相关。个人的心里诉求有或许也体现着宏观的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谁又能真正的超脱,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伴随着在另一种层面上对个人主体性的抑制。

    因为坤哥看了这一期节目还蛮有意思的,话说好希望有坤哥这种爸爸,这种充分的尊重儿子,把对方作为一个与自己同等的独立个体来看待,而不是认为对方年纪小,自己更有经验就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上的平等是很难能可贵的。毕竟回到人本身个体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年纪,学历,职业并不意味着人智慧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谁就比谁活的更通透,更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有的时候农民,工人从日常的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对生活世界的理解甚至可能更有智慧,只不过他们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使它体系化,学术化罢了。话语体系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智慧本身的高低。

     短评

    我发现不是圆桌派好看,而是一个人在现实中想找个人畅快的聊天太难了,圆桌是精心设计的聊天,满足了太多精神需要,没有精神共振的日子,就觉得无味,有了其实也不会改变什么,只是找一个出口。

    4分钟前
    • 徐小鹿
    • 力荐

    看了王晶这一集,回来改评分,太厉害了,第一次看见文涛、文道、铁军三个人都hold不住的人物,密集的知识点,爆料,实践型打败理论型的典型,真小人比伪君子可爱太多,更可怕的是他还有文化……

    9分钟前
    • HORNWORT
    • 力荐

    道长和王晶分明就是出世和入世的两个典型代表,正如倪匡一天写不了十万字,中国电影的发展如同bat主要发展的不是一线城市,美国电影也是金主爸爸说了算,道长还是活在虚幻的书的世界,王晶活在真实的拍电影的世界。

    11分钟前
    • 自作聪明阿笨猫
    • 力荐

    ❤️有很多种,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种家庭式友谊。

    1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第1期就请了不说人话的嘉宾。还是给涛哥5颗星,知道你的难。

    21分钟前
    • Vincent_L
    • 力荐

    本来挺喜欢周迅陈坤的,看了圆桌派之后一下子不喜欢了。王晶那期则精彩得超出预期,瞬间路转粉。谈话节目就跟X光似的,有没有内涵都给你照的一清二楚。打个五星期待后续,希望节目能一直不忘初心,不要向流量低头。

    26分钟前
    • PirateQ
    • 力荐

    第一期就有周公子,有点意外。喜欢听她聊人生聊演戏聊友情,但是整个话题聊的好散,少了马家辉许子东画风还是不太对劲……

    28分钟前
    • 摇滚界哈贝马斯
    • 推荐

    其实刚开始对公子这种不擅采访的上谈话类节目感到诧异。感觉要么是说不上话,要么就会成一个复读机。看下来发现也还好。第一集整体感觉还是宽而不深。涉及面大但是说的点到为止。不过思考了一下这个话题也有一定关系。交朋友主观感觉很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没有绝对,所以对于一个点也不是很容易出结论。而一般的结论其实听过很多遍了,所以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感觉稍微淡了一点。而且感觉太着重迅坤‘演员’这个身份。可是主题是朋友而不是‘演员’的朋友。

    30分钟前
    • flying100
    • 力荐

    看完第一期 认为与前几季相比水准有所下降 原因在哪呢?我觉得是第一期的两位演员嘉宾没有参与话题讨论 而是一直在表达自我!对文涛和马爷抛出的话头聊不起来 没有像之前的其他嘉宾一样对一个话题进行发散性的更深入的探讨 可能这是问题所在 后面的节目应该会更好 期盼……

    34分钟前
    • 有为啊
    • 还行

    为什么我不反对圆桌派适量请明星,请明星才有点击量,有了点击量,涛哥和看理想才有广告商的烂钱可以恰,就能有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圆桌派可以看了……

    36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锵锵四人行,圆桌麻将局。据说许子东老师因“技术原因”不能参加,插科打诨的乐趣损失不少,怕其他人接不住“色情直男癌”窦文涛的梗。第一期友谊有点尬,其实谈话有一个非常驻嘉宾最佳,又有推广的话题度又有熟悉的干货感。

    39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推荐

    王晶那期不要太犀利!

    4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王晶的境界冯小刚是这辈子都达不到的,一个能把电影市场做出哲学,一个只会耍赖泼皮卖惨。

    42分钟前
    • Δεερ
    • 力荐

    聊天也要自我阉割,能够深切感受到在每次即将触及问题核心的紧要关头,窦文涛拼命刹车硬把话题往回拽的无力感。别请明星来了,有明星在的场子除了拍马屁以外屁都聊不出来。

    4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看完第一感觉就是真,真诚。

    47分钟前
    • missing
    • 力荐

    周迅陈坤败笔

    51分钟前
    • 金枪小帅
    • 推荐

    第一期请周迅陈坤真是败笔,看完王晶那期依旧决定打五星,王晶对人和事也看得太通透了吧,说了很多电影行业的大实话!

    55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周迅怎么又来了?一集还不够!?

    60分钟前
    • 花椰菜头
    • 还行

    周迅还是回去演戏吧……

    1小时前
    • 代号 代号阿海
    • 推荐

    我为王晶打了4⭐️,不论第一期的周迅有多假。对王晶路转粉,一个导演,我们对他的内心还是知之甚少,感觉印象全是通过媒体,影评人(什么人都可以做影评,真是讽刺)。王晶,专业,敬业(我拿钱就要把戏拍完),有眼光,有远瞻,说真话(这点太难了)不虚伪做作,不给自己的烂片涂脂抹粉,不以拍片是为了赚钱而觉得羞耻,表达评价时一针见血,对别人委婉提出的问题,能明锐洞察。这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应该有的样子。不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1小时前
    • alan3396815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