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2004

    主演: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内多,华金·菲尼克斯,尼克·诺特,哈基姆·凯-卡西姆,托尼·戈罗奇,法纳·莫科纳,大卫·奥哈拉,莫苏西·麦格诺,西莫·莫加瓦扎,卡拉·西摩,罗伯托·西特兰,德斯蒙德·杜布,蕾乐蒂·库马洛 

    导演:特瑞·乔治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劫数难逃2023

    • HD中字

      龙无目

    • HD中字

      御龙修仙传

    • 更新HD

      黎明之时国语

    • 更新HD

      眼球的梦

    • 更新HD

      逐梦雨人

    • 更新HD

      迷河

    • 更新HD

      间谍的灵魂国语

     剧照

    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3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4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5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6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7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8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19卢旺达饭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94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胡图族大肆屠杀图西族人,在这种背景下,卢旺达饭店经理保罗一直四面奔走,最终成功挽救了饭店里一千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

     长篇影评

     1 ) 泣血的非洲——《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位于非洲中部的卢旺达,胡图族的政府军与图西族的卢旺达爱国阵线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叫做卢旺达内战。当时据说在这场武装冲突中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
                                                                                                    ——维基百科



    “我很高兴你能拍到这些,整个世界都会看到的,这是我们获得国际干预的唯一办法。”

    “是的……如果没人干预,也值得播报吗?”

    “看到这样的暴行,怎么会没人出面干预呢?”

    “哦……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会说‘太可怕了,天啊!’,然后继续吃他们的饭。”

                                                                                                   ——卢旺达饭店



    看完这部电影,考虑了许久,是否应该做这篇评论。每写一个字,电影里面的这段台词都像芒刺一样扎在我的心里……

    超过一百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一百万人被屠杀是个什么概念?我无所适从。我们会为逝去的亲人流泪,会为肥皂剧里缠缠绵绵的男女主人公流泪,甚至会为一两句感动的歌词流泪……我们会为成千上万种理由流泪,可是一百万人……你会为一百万人流泪吗?你的眼泪够用吗?!

    我只能说,看完这部电影,我耻为为人!



    我们喝着上好的红茶,眼含热泪看完这部电影,在有暖气的房间里面义正言辞的批判着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和国际社会的麻木不仁,然后睡一觉,渐渐淡忘这两个小时的震撼与感动,然后在新的太阳升起时继续抱怨自己的福利与津贴,花几百块钱买上一大堆烟花爆竹忙着送年……

    然后,这部电影被我们抛在了脑后。我们看它就是因为我们每天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活着,所以我们需要感动,这部片子确确实实感动了我们,感动的稀里哗啦的,ok,它是一部好片,影评结束…………

    可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呢?那里,黑非洲,那些人们,现在又怎样了呢?你会去关心吗?



    人性……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来谈这两个字都是荒唐可笑的。不知为何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间庄严肃穆的会议室,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一场激烈异常的争论,旷日持久,无休无止。他们在议题是卢旺达究竟是否发生了种族屠杀;记者们提供的录像会不会片面有失公道;冲突中死亡的人数究竟是500还是5000(事实是两个50万);究竟该如何保证本国公民的安全撤离;发往非洲的援助应该用美元结算还是法郎结算;UN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应该是美国人还是比利时人;往返卢旺达的飞机应该一周一次还是一周两次……他们挣得面红耳赤,他们是多么的高尚啊,因为他们做的这一切都为了那两个神圣的字眼,人性!在他们讨论的每一个小时,都会有400人被残忍的杀死,而他们就这样整整讨论了100多天……

    其实我们也和这些绅士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是那样的义愤填膺,可是,也仅此而已,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回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叫做《雨啊,请你到非洲》。我是比较抵触拿别人的痛苦来煽情的,所以我并没有认真去体会作者金惠子那种刻骨铭心的悲悯与痛苦。那本书里面的照片也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因为在中国太多的孩子处境比起非洲好不到哪去。

    现在我明白了,当你成为那片绝望之地上成千上万绝望之人唯一的一点希望时,当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拯救你所能拯救的一切时,你才有资格提起那两个字——人性。

    爱在付出之前不能算是爱。

    这是金惠子书里的一句话,我深以为鉴。我不想一本正经的去讨论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成功与否,更不想唾沫横飞的去研究什么人性和种族屠杀的背景。也许若干年后,我真的有能力去拯救和安抚一些正受饥饿和战火摧残的灵魂。

    所以我只想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的朋友们……我真的希望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旦知道了这一切,你又怎能无动于衷。



    引用几段金惠子书中的文字: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痛苦的呐喊?
    在塞拉利昂的一个救助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双臂都被剁掉的男人,只剁掉一只手的女人,还有几个被砍去一只手臂的男人。
    每个人被剁掉的部位各不相同,是砍掉手腕还是手臂或是从胳膊中间砍断,全看叛军当时的心情。其中一个女人,手腕没有被彻底砍掉,还连着一部分,于是她就托着血肉模糊的手腕逃跑,直到5天后,才在一块锋利的石头上蹭掉了连接的筋骨部分……
    这不是历史,不是小说,而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非洲大陆的真实生活。
    我情不自禁地摸摸自己的手腕、胳膊,庆幸它们的完好。



    我感到痛、痛、痛,碰到哪里都是痛,最心痛的是那些幼小的孩子:那些饿得像骷髅一样,经常以青草为食的,细胳膊大肚子的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吃饱肚子,维系他们微若尘芥的生命而已。
    饥饿的幼儿闪着纯真而无助的大眼睛,眼巴巴的只有一个请求:“给我点吃的!”而人民币8角钱就可以使他们一天吃饱,但他们却没有。



    上帝!你为什么让我来到人间!



    我不知道爱有多大应该有多大,我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尽我一切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灵魂……

     2 ) 恶魔在人间

    作者手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2005年上映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但内容却和《卢旺达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卢旺达饭店》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林斯酒店的大堂经理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1994年4月——7月,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人,他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相对于“讴歌人性的美好”之类的大词,我更看重悲剧发生的原因。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1994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看了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比如《卢旺达饭店》、《四月某时》的影评,还有一些亲历者的口述。在看完这些以后,我还参阅了梁文道先生讲《路西法效应》的讲座。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很多话语都来自梁文道先生讲座中的内容,因为是讲座性质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梁先生那种口语化、那种港式的语言味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调整。在历史的轨道上,这样的种族大屠杀总是不断上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示未来”,更要“寻根究底”,这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愿悲剧不要重演!


    地狱里的恶魔都不见了,他们全来到了卢旺达,甚至把地狱也搬过来了。

                                                                                               -------卢旺达当地传教士

    1994年。卢旺达。人间炼狱。




    (一)卢旺达的前世今生




    2006年6月,来中国访问的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参议长,您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人时,参议长回答:胡图还是图西,那是个用游标卡尺才能回答的问题。




    无论从电影中还是照片中,一般人都很难察觉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差别。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并且自由通婚,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谋生手段,如果一个图西人去种田,他就变成了胡图人,如果一个胡图人又养了牛,他就可能变成了胡图人。




    胡图还是图西,实际上这个差别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1933年,卢旺达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士兵拿着游标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子,然后用一块有20种颜色的色板去比照卢旺达人的眼睛,就是通过这种测量方式,每个卢旺达人被授予一张清楚表明种族——胡图、图西或特瓦——的身份标识卡。鼻子窄长的图西族人被比利时人确定为优等民族,被授予特权,对胡图族人进行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地毫无征兆。这以前,胡图、图西人虽然摩擦不断,种族矛盾升级,但已经保持了接近15年的和平友谊,他们成为了好邻居,是要好的朋友,是老师和学生,是医生和病人,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4月6日,参加和谈的卢旺达胡图领袖和图西领袖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虽然击落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却引发了胡图人和图西人的互相猜忌,一夜之间,被政府鼓动的胡图族人拿起弯刀、大棒朝向了他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伙伴、同学……




    从4月7日开始的种族屠杀,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80万图西族人被杀,平均5分钟有1人丧命。

    这场屠杀使得卢旺达总人口锐减1/6,人口结构剧变,因为其中被杀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004年,联合国,时任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的安南潸然泪下。1994年时的他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助理,一场本来只需要5000人装备优良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的惨案却几乎导致了卢旺达1/6的人口死亡,他说,他为此次大屠杀感到“羞耻”。




    (二)恶魔是怎样练成的




    在电影《Die Welle》(浪潮)中,一位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试图向学生们阐述纳粹是怎样形成的。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于是他在这些同学里、班级里组织一些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他和我、我者和他者,这时候慢慢的,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




    同样的还有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在三十年后被实验人菲利浦·津巴多写入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另外一个称呼。他把斯坦福校园设计成了监狱,有狱卒、有囚犯,有警察,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实验还不到两个星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菲利浦·津巴多的女友的一次探望,她发现看上去很亲切很友好的扮演狱警的学生一旦迈入监狱查看他的犯人时,他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




    所以,我们还敢那么自信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屠杀者的角色里,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可能顺从?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




    对“群众”效应保持警惕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大作《乌合之众》里,愤愤地写道:群体一定会降低智商,群体也一定会趋向低智行为。道理虽然清晰明了,但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能在群体中能一直保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又有几人呢?你曾经有没有盲从过群体,跟风过群体呢?




    所以,恶魔不是天生就有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恶魔。




    (三)影片《卢旺达饭店》




    有了对卢旺达历史的一定认识,再观看《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得到的绝对不止“震惊”这么简单。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导演在比利时请回了真正的保罗,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保罗将1994年4月——7月中他所经历的眼泪、恐惧、希望一股脑地全部摊开在导演面前。在影片的处理中,导演也绝非为了血腥而血腥。绝大多数对暴力的描写都是通过保罗的眼睛来描写的:电视机前用弯刀、大棒敲人后脑勺的激进派胡图人;去供应商处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还有街道两旁肆虐的大火、哭泣的儿童;被扒光衣服的图西女人……




    难以想象的人,施以暴行的人很多都还是孩子。因此在“卢旺达大审判”中,很多当时的施暴者因未满14岁逃脱了死刑与监禁。法乌斯蒂安·尼基罗蒂曼也是施暴者中的一人,当时他还未满14岁,他说“在用棍子打卡西安(图西人)时,我没有任何感觉,大家都在这样做,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图西族人,那么那天晚上他们煮图西族人的牛时,你会第一个吃到牛肉”。




    当我看到这段访问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残杀。一个再善良不过的普通人,在政治的灌输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夜之间,你熟悉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关心的人就可能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将你活活砍死。




    保罗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为了想追未来的妻子塔莎利贿赂卫生部部长,请求将塔莎利调到首都基加利。他八面玲珑、四面讨巧,和入住饭店的政要、权贵搞好关系,暗中给他们送礼……他既不高贵也不完美,但就是他,在那个风雨飘扬的岁月坚持了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良心,用钱财用智慧护卫了1268个生命。保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想保护来这里的人,我要让他们安全,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我为此一直努力,并且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请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种警觉吧。清醒、警觉、理智,才会让我们拒绝沦为“杀人工具”。

     3 ) 100万对我们来说只是数字

    你不能想象,这是现代文明的20世纪末;你不能想象,在一整个国家,法律、道德、秩序、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在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作声!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那也是个恐怖的地方,见影片《末代独裁》),时刻准备反攻夺权。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详见影片《黑鹰坠落》),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他们会审判战犯!” 100万人,对我们来说似乎仅仅是个数字。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时,你会觉得它不再是数字。然而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仍然是个数字。这部电影沉重、真实地让全世界看到这100万意味着什么。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辛德勒的名单》、《上帝之城》、《血钻》、《末代独裁》、《不朽的园丁》、《战争之王》、《黑鹰坠落》……一个又一个名字只能告诉我们,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人间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现在,这灭绝人性的一切正在被遗忘的大陆---非洲上演。 说点题外话。美国干涉索马里内战,遭遇美军士兵遭到虐尸的惨剧,某媒体鼓噪道,“美国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在国内的压力下,美国不再干涉卢旺达内战。坐看百万人被屠杀后,该媒体责难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起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我说这个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否也该开始承担一点国际责任,而不是在一旁冷嘲热讽。比如现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已经20万人丧生了。我并不打算美化西方人,美国高声问罪,只不过因为这是给予压力的筹码。无论对于哪国,20万,30万,100万,600万都只是数字而已。 一切只能靠自己。如今扬眉吐气的犹太人,让全世界人都知道600万同胞被杀的惨剧,让德国人低下了头。中国正在变强,声音正在变得有力,相信我们当年的惨剧也会得到更多的认知。那卢旺达人,乌干达人,津巴布韦人,索马里人,苏丹人呢? -----------------

    2022年注: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下边的评论论调很好地体现了这十几年来的变化。

     4 ) (多图)2022年的卢旺达|那些我去了卢旺达之后才知道的事

    因为工作需要,7月下旬去了一趟卢旺达。时间仓促到没空做功课,仅有的认知也停留在《卢旺达饭店》那部电影里。

    一、初到卢旺达

    1、他们的摩的都带了颜色统一的头盔,不是红色就是绿色,后面几天见到了少量的黑色。每个头盔上都打了广告。摩的是按时间收费的,起步的时候在手机的计时软件上摁开始。(戴头盔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奇在颜色样式能这么统一)

    2、卢旺达的马路是有人行道的,中央分隔带做了绿化,还有正规的公交站。(对标肯尼亚,这一点很不错了)

    3、马路边上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有警察,但是他们的警察不会随意拦车,随意敲诈,张口就要钱。在卢旺达的四天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面孔被敲诈勒索。(不好意思,又内涵了某个肯字开头的国家了)交警是24小时执勤,所以晚上出门也安全。

    傍晚时分,酒店附近的商场

    4、干净整洁——名不虚传。虽然在路边没有看到垃圾桶,但马路旁边的草坪上没有散落的垃圾,也没有臭不可闻的排水沟。即便是个收入很低的国家,但大家都穿得干净整洁。基加利是全非洲最干净的城市,卢旺达也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国家。

    5、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原以为在这个“千丘之国”,自行车并不是适用,但在郊区,出行却可以打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遇到上坡的地方得下车,还要帮忙推车。在乡村,自行车更加普遍,用来驮甘蔗,土豆、香蕉。

    6、安全———刚到的时候,还带着从肯出发的恐惧,窗子不敢多开,有人靠近车窗马上就觉得紧张。但在基加利,车窗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在这里一点不用担心被抢劫。下午和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下楼去附近的街道晃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肤色的不一样多看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十点的路边,仍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蔬菜,小孩子手脚麻利地帮忙母亲打包,收拾小摊,几个西红柿,几个包菜也是一天的生意。

    7、虽然街边也有乞讨的小孩和妇女,但比内罗毕的少很多,只在大酒店附近有那么几个。穿着也挺干净,也不怎么纠缠。

    8、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大扫除日Umuganda。

    9、他们有正儿八经的出租车,是那种在车顶上标记了“Taxi”的统一车型的车子。(虽然不至于惊讶,但内罗毕就没有。。)不过打车软件在这里不适用,路费靠砍价。

    10、千丘之国Land of a Thousand Hills——有点像重庆,只是没有重庆那么5D魔幻,这边的房子高层只有几栋,超过20层的楼都没有,大多数房子只有1-2层。某一日去基伍湖,一路都在山路十八弯里穿行,直线行驶不到100米就有一个坡道或者弯道,越过一个山丘,接下来还是山丘。出城的路段遇到一条河流,岸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老家在四川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让人亲切,跟她老家那边的风景一模一样。

    11、基加利十字路口有红绿灯,但是没有拍照功能,倒是一路上有测速检测装置,大部分路段都限速在60km/h。

    12、位于基加利的酒店Hôtel des Mille Collines就是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但电影不是在卢旺达而是在南非拍摄的。

    13、中餐馆有五家左右,在卢旺达的四天里,前后去了四家中餐厅,但味道嘛,跟大内村没法比。这一点内罗毕完胜。

    某中餐店的自助早餐还不错

    14、卢旺达的当地语言是卢旺达语,法语、英语被广泛使用,也有一些人会讲斯瓦西里语。

    想起来来的第一天跟接机司机的对话:

    我们:你是英语比较好对吗?

    司机:一点点。

    我们:那你是讲法语?

    司机:只会一点点。

    我们:哦哦,你讲斯瓦西里语?

    司机:一点点。

    我们一脸地迷惑,那他到底会说什么语言?

    (原来还有一种语言叫卢旺达语,是我们无知了)

    15、卢旺达咖啡————是继肯尼亚咖啡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后最受欢迎的非洲咖啡。但跟其他两个产国不同,卢旺达没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更没有野生遍地的原生品种。地理上,它拥有适合栽种咖啡的条件,但自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起,当地的咖啡都是处理不良的商用级别,当中大部分被出口到宗主国比利时。咖啡是乡村农家唯一可以赚取收入的作物,咖啡蓬勃发展但不像其邻近国家有集中拍卖制度, 推动精品咖啡生产,是在经历战火蹂躏后、经济重回正轨后才开始。幸存的小咖啡农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妇女甚至是寡妇。

    传统意义上,种植包括咖啡在内的经济作物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而以女性作为种植咖啡的主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对于幸存下来的卢旺达女性来说,一起种植咖啡不仅是她们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段,更是改变生活仅有的希望。 她们期盼着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女性群体和这个国家,为更好的生活着。 正是大家拥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曾经在暴力冲突中互相对立的妇女于是放下仇恨,重拾勇气与希望,咖啡成了她们连接彼此的纽带,逐渐在当地形成由女性主导的咖啡合作社。 这就是 ABAKUNDAKAWA,意为“我们这群热爱咖啡的人”。 这也是卢旺达的“女性力量”。——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

    2020年6月,阿巴坤达卡瓦咖啡都在星巴克门店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截图

    在卢旺达Question Coffee出售的咖啡包装袋上,标记了一行字“Grown by Rwandan women ”。

    16、银背大猩猩——从基伍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大猩猩的广告牌,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888USD/人,后来查了攻略,888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别人去过的是1100USD或者1500USD的门票价,这个低于1000的价格已经是疫情期间的打折价了。——希望下次钱包鼓一点的时候去看一下金刚的原型。

    17、中国公司修建公路的里程占到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从基加利国际机场出来不久,便驶上总长3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这条主干道由中国路桥设计施工。)

    18、香蕉酒——比普通的啤酒甜,但度数有12度。

    来之前我想象里的卢旺达,是个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进出口还要用别人家的港口,底子弱到普通玩家会选择删号重练的烂摊子吧,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它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在废墟中新生,在破败里重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闲暇在基加利漫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总会为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所触动。这里也是非洲,却是不一样的非洲。

    二、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

    周末的上午,去了一趟纪念馆,买票后,工作人员会发一个戴耳机的播放器,可以选择语言,有普通话选项。先进去看一段视频,然后进入展厅,展位有编号,到了在播放器上摁下对应的编号,就会有详细的音频播放。

    即便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仍然被惊心的图片压得喘不过气来。省去了尸骸馆,最后一站是儿童之家,里面的图片上列了小孩的照片和去世原因,看完嗓子都疼。

    出馆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忍不住泪目。

    三、基伍湖一日

    一天往返基伍湖确实是紧张的行程,因为限速的原因,单程耗费4个小时左右,但架不住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玩一趟。

    起了个大早,一路上的行人很多,看起来像是国内赶集的模样,有的推了自行车,有的全靠人力,带的大多是甘蔗和香蕉。

    大步行走的人群

    路边的广告画风让人想起海澜之家

    颜色统一的房子

    路过一块草地,被这个天然氧吧的地方吸引。

    到湖边也才10点多一点,风很大,冷到打颤。饭店里正好有人结婚(据说是卢旺达人都是周六结婚,这个说法没有找其他人验证),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陆续进场,但直到我们吃过饭离开,也没有看到新人。

    卢旺达的物价很感人,四个人点了鱼+披萨+炒米饭+烤香蕉,还有四壶咖啡,也才34000当地币,约等于3400Ksh。

    门口的露天餐厅正在给婚礼准备餐食,同事过去看完回来说做的是豆角焖面。

    吃过饭坐着车在湖边晃了一圈,然后去坐船,基伍湖的浪有点大。

    有房屋的那片是刚果的地盘

    卢旺达的地盘

    离开前,有个当地人的小贩过来兜售他的明信片,一开始的期待并不高,但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因为图案的设计很有故事感,也做得很精致,所以挑了不同的图案各买了一张。(除了黑色的线条,其他颜色是用木材(可能是树叶)和布料贴上去的)

    回来的路上,买了路边的烤串、烤土豆还有当地的菠萝饮料,相当好吃,是惊喜一样的存在。

    快进城了,能看到的那几栋高楼是基加利的市中心

    郊区民居,房屋虽然简陋,但卢旺达没有贫民窟。

    四、Muhazi湖的下午

    周末的下午去Muhazi湖,初衷只是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吹风晒太阳,仿佛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叫生活。

    因为限速的原因,从基加利市出发去湖边,花了两个小时左右。虽然一到酒店就点了午饭,但真正吃到饭是两个小时后。

    Muhazi湖

    地图上的的Muhazi湖有很多分支。

    湖边有成双入对的灰冠鹤,身高接近1米,走路也快。本来想凑近拍个照的,未果。

    还有一只老鹰,在几米外的草地里晒太阳,晒一会儿飞出去晃悠一圈。

    餐厅里的两桌当地人看起来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好奇,于是大人们安排俩小孩拉着手出去玩,于是羞涩的俩孩子开始了一连串的同步动作,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再小心翼翼地观望大人,甚至连扭头的角度都是一致的。

    等午餐的漫长时间在湖边的秋千上度过的。

    回到餐厅落座后,音乐突然停了两分钟,然后传来了中文歌的声音,还是一首我们都没听过的歌。或许是因为歌曲节奏太慢的原因,全餐厅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们看向远处的服务员,他一副“看我多懂事”的表情。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就差把“不是我们点的歌”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百度了歌词才知道那首歌叫《梅花梦》,听完就知道画风有多割裂了)

    几分钟的时间可真漫长,原以为只放一首就结束了,没想到中文歌持续了整个用餐时间,成龙的歌,晃着脑袋假装享受服务员给的惊喜。

    在卢旺达喝得最多的是树茄果汁

    吃完饭就逃离了餐厅,看完夕阳回来的时候,发现歌曲切到了英文歌。

    湖边夕阳

    五、最爱的是基加利的夜景

    在卢旺达的每一个晚上,都沉迷在星光闪闪的夜景里。

    在Ubumwe Grande Hotel,从停车场坐电梯直达Roof top,看夜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基加利城。

    某一个晚上去了会议中心大楼(灯光的颜色取自卢旺达国旗的颜色),基加利的地标,去停车场的时候,对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当地人迎上来,潜意识地躲到了朋友身后,我以为跟肯尼亚一样,肯定又是一番“盘问”,结果他们只是问我们需不需要出租车。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他们马上离开了。——可能是这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出租车的司机也都打扮得比较正式吧。

    会议中心旁边是丽笙酒店。

    某一晚兴致勃勃地去找了一个稍高的小山包看星星,但最后禁不住风大,没等到十一点,老早就返回了酒店。

    卢旺达政府鼓励民众在晚上亮一盏路灯,给晚归的路人还有大屠杀的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于是才有了这璀璨夜景。

    引用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里的话作个结尾:

    “They say my country is so beautiful that although God may wander the world during the day. He returns at night to sleep in Rwanda.”

    卢旺达如此之美,以至于上帝白天巡游世间后,晚上都会选择在这里入眠。

     5 ) 卢旺达、孩子和黑人

    终于看完《卢旺达饭店》。非娱乐片,一次性看完,于我而言,是件稀罕的事。
    喜爱这样一部影片,远胜过同年大热的《飞行家》,或者《百万宝贝》。
    这是关乎一个男人的故事。关乎,爱与救赎。

    许多时候,我都带着某种麻木的情绪。比如在看着片中反复出现的遍地尸体时,我几乎生不出任何感触。阴冷的天我行走在C城街头,表情呆滞如出一辙。
    这年头,还有什么可以打动人?从屠杀到海啸,站在灾难的对岸看看,也就过去了。
    可是,影片结尾。当看到黑色字幕映出白色字符——“死于这场内乱的,约有一百万人”时,猛然间却想要流泪。
    从来都是如此。悲惨的故事,淋漓的鲜血,总是轻描淡写地被历史一笔带过。许多年后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也只是说,那场战争有那么多人死去。数据始终都在,而那些无辜的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面孔,再无人在意。


    孩子。

    许许多多的黑人小孩。有保罗的几个儿女,还有无数失去了父母和家园的孩子们。
    面对着那一双双惊慌失措的眼睛,总是很难释怀。他们蜷缩成一团,相互取暖,彷徨无助。他们有着和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隐忍,然而这丝毫起不了作用。
    联合国部队前来救援所有被困的白人时,天上下起了大雨。旅客们走了,修女们也离开了。雨下得那样大,可是终究掩盖不了孩子们眼中的迷惘和失落。
    没有仇恨,他们只是找不到方向。
    音乐响起,是一群土著小孩唱出的淳朴民谣。雨还在下,车辆远去。那歌声里有希望。
    又能怎样?
    另一个有着相同寓意的场景,是在外界最动荡的时刻。保罗的妻子和女儿在所有人面前跳起欢快的舞,许多孩子在观看,他们的脸上有毫不掩饰的喜悦。这些幼小的心灵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一点小小的欢乐就可以令他们满足。
    那一刻,真的很开心。可是未来在哪里?
    战争在这里显出前所未有的丑恶和苍白。


    黑人。

    联合国的将军这样对保罗解释,你不仅是黑人,你还是非洲人。
    于是最终谁也没有到来,包括那些所谓的人道主义者。
    我无意贬低这位将军,毫无疑问,他是个好人。在那些纷乱的日子里,他也确实帮助了这些孤立无援的难民们。
    可是,这样的帮助中,蕴涵了多少同情的成分?而并非只是对生命的尊重。
    灾难降临时,他终于还是选择离开。也许对他而言,援助弱者是出于道义,袖手旁观则是理所当然。
    还有那些曾经居住在卢旺达饭店的白人们。他们离开时,脸上几乎看不出任何表情。除了那位爱犬生病的女士。
    他们从未亲身经历过卢旺达人民的切肤之痛,所以无论何时,不管何事,那种身为白人的优越感始终存在。
    一些普通人毫无道理地从骨子里贱视另一些本该与他们平等的人,这就叫悲哀。

    好在,导演没有刻意安排一位白人救世主。拯救卢旺达饭店难民的,是他们的黑人同胞。
    一大批政客在无情的嘲讽中丢尽了面子,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自诩为最人道的联合国。
    《蝙蝠侠诞生》上映时,据说删掉了一个公安人员说粗口的镜头,理由是侮辱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总统是不是不上茅房?明星是不是从不失态?  
    念及此,越发觉得《卢旺达饭店》的导演值得尊敬。

    只有保罗是真实的,比起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才是有血有肉。虽然有时还是会考虑个人,可最终善良的一面占了上风。毕竟,在周围的,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同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过分绝对等于虚伪。
    英雄?就看你怎么理解。
    我唯一可以确切告诉你的是,由于保罗的善良和勇敢,1268条生命得救了。
    1268。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目,这是一个加一个再加一个鲜活的灵魂。

    可是,那一年,总共有多少人死去?

     6 ) 隔岸观火的我们

    很多人说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
    镜头已经拼命为我们粉饰了杀戮的镜头 可是那些眼神 弯刀 尘土 还是足以敲击心灵
    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宏伟的配乐和黑白中一点红的画面处理 卢旺达旅店更像是个纪录片 在照顾了观众接受程度的同时 尽量朴实 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发生

    我们看完影片 大多不能平息
    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流下眼泪 也许我们会跟朋友推荐推荐 在豆瓣评个5星 搜查一下Don演的其它影片发现这演员还挺多元 或在评论里感叹一下战争的无谓人性的卑微政治的丑恶等等等等

    可是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
    难道我们不是片中电台记者口中看完电视新闻感叹一句Oh thats horrible然后继续吃饭的观众么
    想到这里总觉得很悲哀 片中的白人记者离开旅店被撑伞的时候感叹自己Shameful 可待下去就有死的危险 自己又无力救那个非洲女孩 换作是你 你会留下来拼命保护她么?
    Madam Archerl很伟大 但常人都无法做到舍弃家人朋友和一切奔赴战火弥漫的非洲无偿救援

    非洲大陆的硝烟从未消散
    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净空法师曾感叹 联合国开了这么多年的会 我没有看到人类有被解救的迹象
    津巴布韦 苏丹......这些国家发生着可怕的事情 可是它们对于我们可能也就是个国名 一生都不记得有什么交集 于是没有人为了充当胸口画着S的某男拯救世界和平冲向非洲做志愿者去 大家都变成了看客

    我突然想到一个有点傻缺的假设 比如有一天上帝问你 非洲某个你从没去过的国家里上千万个你根本不认识的无辜百姓将死于即将爆发的战争 但只要是你现在让我砍掉你的左手小拇指(处理成意外事故) 我就可以避免战争的爆发那些人都可以保命 但没有人会知道你做出的牺牲。那么你会如何抉择?

    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孟子说 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 与禽兽无异 然而所有动物共有一个本性:趋利避害 当与切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人总会自顾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慈善都是养尊处优的人闲暇时的娱乐

    悲夫。

     短评

    人祸最惨。可我们看完新闻,还是会安心的吃完晚餐。

    8分钟前
    • Vamei
    • 力荐

    很早以前看黑镜头就知道这段历史了片中还是侧重于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但实际上 在图西族控制的地区 对胡图族也发生着同样的杀戮这是一场无法说清的事实事实没有真相只有荒谬的让人不可理解人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棍棒刀叉去和自己的邻居搏命只因为他们觉得 不杀死对方对方就会来杀自己

    12分钟前
    • 音五六// Jee Zark
    • 力荐

    当这个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了怀抱。

    14分钟前
    • 蓓蕾
    • 推荐

    屠杀纵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屠杀的漠视。

    1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这种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在欧洲人用辛特勒名单纪念犹太屠杀的时候,非洲也同样有卢旺达饭店记录着感人的大救援。没有惨烈的屠杀与交火镜头,然而带给人的感动是那么真实,那种真实的生的欲望与善的本性。男主角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精湛,完全投入,彻底地让人记住了这样一位英雄。至于里面杀人工具砍刀来自中国的场景,也只有对于中国制造的一种无奈。

    19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做一个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为人一定要正直。

    24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一部会让我们灵魂受到强烈震颤的电影。通过饭店经理保罗在大屠杀中的经历,来纪念和反思人性中永恒的东西。虽然没有对大屠杀全景式的再现,却用深刻的心理描画使得观众的心灵受到同等的冲击。电影并非单纯的赞扬保罗,而是深沉的纪念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散发出的光辉,不仅仅是保罗。电影成功的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但这十年里,发生在非洲大陆上的、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从来便没有停歇过--谁又将见证,新的苦难与创伤?他们被世界遗忘了。

    2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们看了那些屠杀的镜头 然后继续吃大餐

    29分钟前
    • 米米无
    • 力荐

    记着人世的罪恶,也记着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

    30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卢旺达的孩子们从神职人员身边被拽开时,随着背景音乐,眼泪忍不住打转◎◎基于背景值得一看!

    31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力荐

    记者和保罗对话,对于外国观众看到图西族遭受的惨象后所可能的反应作出的揣测,令我想起《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桑塔格在书中提到,我们看多了反映苦难的照片,就会在某种层面上以为自己真的帮助了那些身陷囫囵的人。当然这是一句题外话,但与我们切身相关。

    34分钟前
    • redlunch
    • 推荐

    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片尾曲,震撼心灵的人性故事,愿真善永存,苦难和邪恶远离所有人

    39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最荒唐的是,胡图族与图西族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划分出的种族。

    43分钟前
    • 沸海鲸歌
    • 推荐

    电影没有什么花哨精巧的剪辑,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最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正的人间炼狱。当世界遗忘他们,国家陷入疯狂的时候,一个比辛德勒更加艰辛的男人在一个人人力求自保的环境下敞开了他的双臂。记住他的名字——保罗·卢斯萨巴基纳。★★★★☆

    48分钟前
    • Q。
    • 推荐

    当电影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的唯一方式 是幸或不幸

    51分钟前
    • 伊宜以忆
    • 力荐

    几乎是一边哭着一边看这部电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表面上看起来是胡图人对图西人的种族大屠杀,但请一定要记住,是比利时人煽动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仇恨,是法国人提供了武器。所以,究竟是谁残忍,究竟是谁野蛮?是那些自诩早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殖民者,要永远记住他们的殖民者身份。令人感动的是,在一切人世间的悲剧之中依然看到了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52分钟前
    • 月半姑娘
    • 力荐

    1994年,当地球的一端在讨论应该是阿甘正传还是低俗小说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却正在发生着惨绝人寰的百万级别的大屠杀!!距离现在也才区区26年时间。所以种族歧视被提高到一个特别敏感的地步,被当做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也是非常自然的,即便是已经2020年了,【黄祸论】依然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卢旺达大屠杀的原因之一就是比利时充当了搅屎棍,这种骚操作对于有着大量殖民地的英国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印巴战争就是不列颠的“杰作”,而美国则继承英国的衣钵,继续制造中东和东欧的各种战乱和难民潮,而无疑最终会被反噬,自食其果!华金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却留下了最有名的台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值得全世界所有的领导人认真思考,拒绝仇恨,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的未来,而不是继续让人间悲剧重蹈覆辙!

    5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看到一些评论突然想说:如果看到他人的这些苦难,我们的反应是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国家,应该对当下的生活感到知足。这种思维难道正常?这种教育的产物难道不该反思?事实上这种庆幸就是在以民族、种族、国家等为分界线,把自己放在隔岸观火的立场上,为灾难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而窃喜。这种对他人灾难极度缺乏共情的逻辑,理所应当得令人毛骨悚然。而这也正是所有仇恨和杀戮的根源。

    57分钟前
    • 巫岚
    • 力荐

    “他们来这不是来帮助我们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卢旺达无法为他们赢得一张选票。”

    59分钟前
    • 不全
    • 力荐

    堪与辛德勒名单媲美的影片

    1小时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