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孩子们2011

    孩子们2011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韩国2011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秉恩 

    导演:李圭满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杀人依赖

    • 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国)

    • HD

      明明

    • HD

      暗杀风暴

    • HD中字

      生活多美好

    • HD

      死亡天使2018

    • HD

      友罪2018

    • HD国语|粤语

      正义回廊

     剧照

    孩子们2011 剧照 NO.1孩子们2011 剧照 NO.2孩子们2011 剧照 NO.3孩子们2011 剧照 NO.4孩子们2011 剧照 NO.5孩子们2011 剧照 NO.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7孩子们2011 剧照 NO.18孩子们2011 剧照 NO.19孩子们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长篇影评

     1 ) 抛开真实事件,其实凶手就在影片里!

    本来也是因为对真实的悬案很好奇,看了几部电影,关于孩子们,本来肯定没有结局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很可怕的是凶手也许就在那群孩子里…
    开始怀疑的是那个教授,一直说奇怪的话,而且故意避开他母亲和父亲的反常理由,直到记者在发现尸骨时揭穿他,觉得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研究人性的课题。
    后来过了好多年发现尸体的时候又觉得一直以来查案的钓鱼的警官有些奇怪,当时记者先去找的法医老爷爷,法医最后说本来是可以破案的,但是找不到匹配的凶器,想不出他用的什么…然后他去找警官警官直接说是用饼干什么的给孩子然后当时他带记者去钓鱼说一定有什么吸引了他们,镜头回放到孩子们走在河边有人给他们看钓到的鱼,然后他说那个人我见过总来钓鱼,我很纳闷法医都不知道他怎么知道?当然他也没提到凶器,我觉得可能是他第六感又来了……因为后来记者说你见过他觉得是为什么不抓他?他说脑袋想但不一定那么做,我想可能是他没有孩子,不能感同身受,对这件事已不再抱希望。这个对比从后来嫌疑人拐记者女儿记者突然从迷茫到爆发去追那个人直接质问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是感同身受了。
    最后记者听警官说到那个人,就开始去追查,甚至去了他家里看见照片,小孩喜欢的游戏卡片,绑着孩子们的系法,关键就在这里,这个男的看外表也就30上下的年龄,记者当年25岁以上,过了20年成为中年大叔,所以对峙的时候他台词很少却对愤怒的记者嘲笑的大声说了一句大叔~也就是说凶手当年只有10岁不到!仔细想想具体丢了几个孩子没人知道,并不是全村所有孩子都丢了,而是去报案的才算丢失,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孩子可能回来或者并不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互相认识一起玩都是可能的,说到这不知你们是否想到当时出村子的时候他们几个不是一起出的,一开始镜头给那个披着红披风的男孩儿,这是在强调他,打一开始就在他身上下了伏笔,大家可以往回看,往山里走的那条路上才有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当时最大的那个孩子问他跑什么?旁边的说他怕披风会掉下来说会死,他叫住红披风男孩过去做了一件事:把红披风给他系了个结在身上!他当时就是那样的习惯,而且后来在屠宰场,那两个员工说现在杀牛都用电了,说那个嫌疑犯还喜欢用工具,同事说听他说是觉得老方法好!老方法?不就是他原来杀死同伴那种亲自下手的感觉么…
    我要说的就是这样。其实证据还在,他家里盒子里面的小孩的旧物应该是那几个孩子的,还有后来有一幕他妻子独自在家看新闻的画面只有一句新闻:某某学校两名学生又丢了…说明他又做案了而且他喜欢留纪念品,那个盒子里很可能有证物。
    当然一切都是因为电影猜测,真实事件肯定不是这样。愿孩子们安息吧,如果我说的不对就当我多想了,呵呵

     2 ) 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入门电影

    之前看到有关韩国三大未解悬案的文章,兴之所至就想着去看下由这三个案子改编的电影。《孩子们》算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讲述了5个孩子离奇失踪后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故事肯定是精彩的,毕竟作为三大未解悬案之一,案件的深度和影响力都有。5个孩子突然集体失踪,政府出动30万警力进行搜查却没有丝毫结果,群众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麻木,渐渐至于遗忘,最后记得的只有孩子的父母。父母为了让警察一直保持对此案件的关注,撒谎骗警察也是可以理解的;记者和教授出于爱慕虚荣的目的,无视一些不利于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做出片面的骇人听闻的推论也算是人性的阴暗面,能够理解却不会同情。

    可是导演或者编剧先是让大家跟着黄教授的推论,怀疑是钟浩的父亲杀了孩子们。当大家终于入戏开始觉得钟浩的父亲很可疑之后又告诉大家钟浩的父亲其实是无辜的是很可怜的。大哥,不带这样的,白白付出感情和脑力推理是会产生心理阴影的好嘛?特别是当我们带了有色眼镜看人之后很难再恢复对一个人的信任和同情的,好嘛?就算后来知道了钟浩的爸爸是无辜的,就算后面可怜到都得了癌症了还在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无法激起我的丝毫同情心好嘛。个人感觉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也是最让人出戏的地方,而且结尾姜至胜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让我对他改观多少。幸好后面利用了大家对于孩子们的同情心,由母亲的口说出“一想到孩子生前受了那么多苦”这句催泪弹,多多少少又把出戏的观众拉回来了。

    不完美却可以当做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影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推荐大家看下。

     3 )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故事”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到底哪出了问题?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多么真切真实啊!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4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就是这样的故事。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这个功力深啊。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5 ) 韩国电影《孩子们》

    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异常的钟浩爸杀了自己的女儿,又想杀人,但不想杀自己的儿子,就叫钟浩跑,不然会死(1.40分),注意跑的时候那披风上的结!(2.52分)钟浩爸出厂了,一秒的镜头。(53.22分)钟浩爸说下班才出厂,明显是撒谎!(5.14分)最先是钟活妈打电话给东弼妈,问几个小孩,那时还很早,因为钟浩妈知道钟浩爸要杀人了。可能她听到钟浩爸叫钟浩跑的话(怀疑的,没有镜头证明)!(63.29分)挖地板,抽粪抽到一双女孩鞋,因为是他姐姐的,五具白骨好解释!基因相对也能想通了。没挖到是转移到山上去了。(39.58分)老奶奶说的意思是他儿子杀了两个小孩子。这样就更能证明大女儿给他杀了。(91.54)法医说的正系法,很少人会,但明显钟浩爸会。后来杀牛的钟浩也会。(93分)吴元吉头上的伤跟杀牛一样,钟浩比他爸聪明,他杀牛来替代杀人。记者的女孩没事就证明钟浩不杀人了。但杀牛时的那眼神证明他内心的痕苦!还有很我细节就不一一说了,相信你再去看一次就会更明白。

     6 ) 让人无力的冰冷和绝望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7 ) 大人们

    看了李奎满的新作《孩子们》,因为个人非常喜欢他前一部《RETURN》。

    《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无法由官方侦破,成为悬案。

    电影开始便告知了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为对于在韩国公映的电影这样做并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对于不谙真实的我而言,却冒出“啊,也许不要告诉我更好”的念头。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忖着,真实的占比是多少呢?李奎满导演惯常的悬疑制造手法并不适用于真实的故事结构,所以《孩子们》并不如《RETURN》那样的屏人气息,作为尽人皆知的真实事件,没有那么多肆意发散的空间,更引人关注的恐怕是事件中的伦理性。电影中的男主角——朴勇宇饰演的纪录片PD,在这一个悬而未决的案子中嗅出自己出路的香味,而和柳承龙饰演的社会学教授一起将“父母为了制造社会混乱而杀害了孩子们”的猜想推波助澜。待无止尽的考证、折磨一次次的碾过失去孩子的父母身心后,朴PD最后倒在自己的良知之下,进而成为真相的奋力追击者。

    我好奇的是朴勇宇和柳承龙的演绎是否在韩国真有其事,而其间对父母的斥责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50%的真实与80%的残酷,造成的震撼截然不同。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万般撕心裂肺和千种无奈折磨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既然真实,我就不希望它惊悚,并祈望永远不会重演。但李奎满上映时谈到创作的初衷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件事,更希望凶手看到——这一点上,我担心的是如果凶手因此藏匿更深,那么真相难见天日。

    说句题外话,柳承龙、朴勇宇的出演,让我笃信这部电影的水平,对于韩国电影选片的驾轻就熟全权交给他们的审查体制。完善的商业电影分级制度,保证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最少磨合,但我也明了忠武路上的人们用了多少抗争换来这一结果。而这边厢,各位名导天天为了社会风尘,嘴仗笔伐不断,自己份内的事,关乎如何定义和维护更多元的电影层次丝毫不上心,妄论电影产业的发展。

     8 ) 避开魔兽

    第一次听见“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在韩剧《信号》里,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有很大的改编成分,《孩子们》亦然。

    在电影里,没有展示新闻里提到的诡异的叠罗汉发现现场,也没有提到那个在发现尸体当天的神秘匿名电话,甚至孩子们当天去捉的也不是青蛙,而是娃娃鱼。虽然整个案件,从孩子们失踪到尸体被发现了长达11年,在2006年,本案的诉讼时效就已经过期,也就是说,从那之后即便是抓到了凶手,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也不会因为五个少年的死被绳之以法。如今,诉讼时效过期已经又过了十三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案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这就是民间追索的全部意义。

    那个当年办过京畿道杀人案件的警察据说在退休之后还依然关注着那个案子,世界上所有的人可能都把这几个少年的死遗忘了,但是父母却永远不会,经手人也很难放下,这就是为什么警察大叔说他确定了这个凶手,但是他的理智让他放他走了。可是,真的将他绳之以法,代价是另一场犯罪。在法律和正义的盲区,人们到底该怎么寻找真相。在我看来,影片谈论的更多的是这个空间,以及通过这个事件展示的人性之复杂。

    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事儿更重要对于每个人定义的不同。人人都更关注自己的事情,生死是大事,如果这生死是别人的,那同样是小事。警察着急去投票害怕被上司责备于是在案发第一时间并没有出动寻找,在发现尸体的山上,为了不被舆论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另一名警察草率地下了“被冻死”的结论,这就像《杀人回忆》中警察通过动用武力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工作”,而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回家,做饭吃饭照顾孩子。你也不能简单地定义这些人是道德感缺失,没有同情心,毕竟,感同身受实难做到。警察们看惯了太多的生生死死,他们关心的不是家长们的悲痛、孩子们无辜去世,更关心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件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这个案子可能没有那么神秘,但是如果没有电执念依然会难以破案。很多悬案其实并不悬,悬在当年的技术受限,也悬在办案人、经手人的疏忽大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地,电视人关心的是收视率,至于自己拍摄的感动他人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不是他们关心的,而片中黄教授关心的是怎么能不能通过这件事造成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大家去破案,都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只有父母,才是这个事件中真正关心生命的人,但是他们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破案找到孩子。于是,家长们对媒体和教授就有些微妙了,他们想通过媒体获得关注,通过撒谎继续获得警方的支持找下去,看起来都是为了一件事,但是实则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

    片中的高潮是姜pd和黄教授怀疑是某位家长谋杀了孩子们并且埋尸家中,从这个乌龙事件之后,姜pd有了实质的转变,当然,也因为他做了父亲之后通过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中,多少能感受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这个事情看起来是全面的负面意义,已经饱受伤害的家长还被污蔑,但是并非如此,当法律的诉讼时效已过,没有任何制约可以严惩这个凶手的时候,持续关注是一种方式。任何在镁光灯下拍到播出去被看到,对于找到孩子找到凶手这件事来说,都是机会。

    与《杀人回忆》一样,未解之谜片中预设了一个凶手,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尽管警察和姜PD都认定了屠宰男是凶手,但是这只是电影的剧情,并不是真实案件的真相。

    或许有天这个案子会真相大白,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

    当回身在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唯一能发出的感慨就是,保护好你的孩子,他们很脆弱。在明亮的日光之下,依然有野兽潜伏,我们或许认不出他们的真面目,但是上帝还是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

    如果做不到和恶龙缠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你最大的能力,避开它们。

     短评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5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不行

    10分钟前
    • 八水水
    • 较差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13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16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凶手也在看···

    18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泪奔TAT

    21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2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27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29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34分钟前
    • 还行

    凶手,还没抓到

    37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38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43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46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51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58分钟前
    • Q。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